7月23日,2025年“百名法學家百場報告會”法治宣講活動中央和國家機關專場報告會在人民大會堂小禮堂舉行。中國法學會黨組書記、常務副會長王洪祥主持報告會。
會議指出,新時代以來,我們在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上取得的最重要成就,就是形成了習近平法治思想。習近平法治思想是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中國化時代化的偉大成果,是法治領域堅持“兩個結合”的光輝典范,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提供了科學行動指南。“雙百”活動作為深化法治宣傳教育的重要方式和廣大法學法律工作者服務法治中國建設的重要平臺,要突出宣講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科學理論體系,引導廣大干部群眾自覺做習近平法治思想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實踐者。
2025年“百名法學家百場報告會”法治宣講活動中央和國家機關專場報告會在人民大會堂小禮堂舉行
中國法學會副會長、學術委員會主任,我校校長馬懷德以“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堅定法治自信,構建中國法學自主知識體系”為主題作了報告。報告指出,堅定法治自信是“四個自信”在法治領域的集中體現。構建中國法學自主知識體系是塑造和彰顯中國法治自主性、堅定法治自信的必然要求,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指導,堅持“兩個結合”,堅持守正創新,堅持融通中外、兼容并蓄;必須加強法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教材體系和話語體系建設,形成具有中國特色、中國氣派、中國風格和充分自主性的整體性、系統性知識結構。
報告會由中央組織部、中央宣傳部、中央政法委、中央和國家機關工委、教育部、司法部、中國法學會共同舉辦。中央政法委副秘書長楊春雷,中央和國家機關工委副書記金善文,教育部黨組成員、副部長熊四皓,司法部黨組成員、副部長胡衛列,中央宣傳部副秘書長田雪平,中國法學會黨組成員、副會長楊萬明、潘毅琴、王振江出席報告會。中央組織部、中央宣傳部、中央政法委、中央和國家機關工委、教育部、司法部、中央軍委政法委員會相關部門負責同志,中央紀委國家監委駐司法部紀檢監察組負責同志,中國法學會機關各部室、各直屬單位負責同志參加報告會。
我校師生代表與中央和國家機關干部、在京部分高校師生、中國法學會機關黨員干部等700余人參加報告會。
我校師生代表現場聆聽報告后,紛紛表達了自己的學習體會和思想感受。
法大師生熱議2025年
"雙百"報告會
羅智敏
教務處處長
今天,在人民大會堂聆聽了馬懷德校長的主題報告:堅定法治自信,構建中國法學自主知識體系。馬校長從法治自信的涵義出發,深刻剖析了源何法治自信、法治自信的本質與要求、法治自信的意義,通過豐富的歷史案例和國內外生動的現實例證,闡釋了加快構建法學自主知識體系的重要意義和途徑,強調要從中國實踐出發,研究和回答中國實踐問題,要加強法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教材體系和話語體系的建設,形成具有中國特色、中國氣派、中國風格的法學知識體系。馬校長深入淺出、系統詳實的講解,使每一位參會者都深受啟發,對法治自信和自主法學知識體系的構建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也為今后的研究和工作指明了方向。我們要以更加飽滿的熱情和更加堅定的信念,投身到依法治國的偉大實踐,為推動中國法學研究的繁榮發展、建設更高水平的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貢獻自己的力量。
張楊
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馬校長的報告加深了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堅定法治自信、構建中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的認識。其中,法治自信來源于理論自信。我們的法治自信,離不開對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的堅持與發展,也離不開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深刻認識與充分信賴。習近平法治思想正是既與我們黨長期以來堅持和發展的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著眼于解決全面依法治國面臨的理論和實踐問題。基于此,應不斷加強對習近平法治思想的學理化闡釋、學術化表達和體系化建構。
宋超
研究生院
聆聽馬懷德校長報告,如沐思想甘霖。高校作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五路大軍”之一,既是構建自主知識體系的中堅力量,又是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主陣地。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是法學自主知識體系的源頭活水,“兩個結合”為自主知識體系構建錨定方向,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與中國法治實踐、傳統法律文化相融,讓理論扎根現實又浸潤文化精髓,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偉大實踐,為中國法學自主知識體系構建提供鮮活素材。身為教育工作者,深感使命在肩。我們當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指引,在學科體系、學術體系、教材體系、話語體系構建中融入傳統法治智慧,將實踐經驗升華為理論,為建設中國特色法學體系育英才、獻智識,不負時代使命。
董夢舟
法學院青年教師
參加此次"雙百"報告會,使我對堅定法治自信與構建中國法學自主知識體系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中國法學研究必須扎根中國法治實踐,從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中汲取養分,在"楓橋經驗"里發現創新,以此加強法學學科體系建設、法學學術體系建設、法學教材體系與法學話語體系建設,形成具有中國特色、中國氣派、中國風格的法學知識結構。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有責任有能力為世界法治文明做出貢獻,既要避免"言必稱希臘"的理論依附,也要警惕閉門造車的狹隘。我們要永葆對我國法治自信的定力,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匯聚構建人類法治文明新形態的磅礴力量。
路順
馬克思主義學院2023級博士研究生
聽完馬校長的講述,我深受啟發。法治自信,絕非憑空而來。它首先深深扎根于中華法治文明的沃土,數千年綿延不斷的法文化,為今天的法治道路提供了獨特而豐厚的歷史底氣。這種從歷史土壤中自然生長的法治認同,在當代進一步升華為“四個自信”的法治表達:道路自信指明全面依法治國的方向,理論自信提供馬克思主義法治思想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制度自信夯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根基,文化自信則讓法治精神融入民族血脈。四者相輔相成,共同塑造了新時代法治自信的整體風貌。與此同時,構建中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更是意義非凡,這是我們擺脫西方理論束縛,立足中國國情,解決中國法治問題的必由之路。從學術體系到話語體系,每一個方面的建設都是對中國法治實踐經驗的總結與升華,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豐富與發展。
楊顧
民商經濟法學院2023級碩士研究生
馬校長以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為切入點,從歷史滋養、偉大實踐、規律總結等方面為我們闡述了法治自信的源頭,法治自信的實質是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在法治領域的集中體現,在廣泛凝聚法治共識、法治護航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發揮著重大的實踐意義。馬校長還指出,加快構建中國法學自主知識體系,是貫徹落實習近平法治思想的必然要求,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必然要求,繁榮法學理論研究的必然要求,塑造和彰顯中國法學自主性、堅定法治自信的必然要求,只有通過堅持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科學指引,堅持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堅持守正創新,堅持融通中外、兼收并蓄,才能將法學學科體系、法學學術體系、法學教材體系和法學話語體系四者有機推進、一體建設,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符合社會實踐、富含文化底蘊的整體性、系統性法學知識體系。本次報告會過程中,馬校長的講解深入淺出,以親身的經歷和具體的事件為引向我們娓娓道來,既有理論高度,又有實踐深度,讓我對法治自信和中國法學自主知識體系有了全面、深刻的理解,得到了一場思想上的淬煉、精神上的指引,整體而言收獲頗豐。
許詩雨
法學院2023級碩士研究生
法治自信植根于文化自信,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蘊藏著豐富的法律文化資源,這些法治基因是我們堅持法治自信的文化基礎。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實踐,從傳統法律文化中汲取經驗,構建自主法學知識體系,是對法治自信的堅守。馬校長從三方面闡釋了法治自信的重要性:堅定法治自信的必要性、實質及對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意義。作為法學碩士研究生,我們應以此為指引,加強對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的學習,在思想和行動上堅定法治自信。
楊佳雨
法律學院2024級法律碩士研究生
法安國基,學鑄魂源。在參加完此次專場報告會之后,我深感振奮,收獲頗豐。馬校長關于“堅定法治自信,構建中國法學自主知識體系”的深刻闡述,讓我進一步體悟到,法治自信源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實踐的偉大成就,構建中國法學自主知識體系是實現法治自信的理論支撐與必由之路。作為法律學子,我們肩負使命,責任重大,既要夯實理論基礎、投身社會實踐,也要傳承文化基因、擁抱時代變革,不斷筑牢法治自信,為法治中國的建設貢獻青年力量。
法大微信【第20250724期】
內容來源:中國法學會
教師發展中心 學生工作部
排版:牟戀芳
校對:張瑤瑤
責任編輯:謝翔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