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臨汾7月25日訊 位于山西省臨汾市洪洞縣甘亭鎮士師村的華夏司法博物館,大門兩側有兩尊獨角獸石像靜靜矗立,它們正是中國司法圖騰獬豸。
這頭傳說中能辨善惡的神獸,是上古司法官皋陶斷案的象征,也為這片承載著法治記憶的空間拉開了跨越千年的對話序幕。
館內除皋陶祠外,還設有“法律起源”、“歷史篇”、“現代篇”、“人物篇”四個展廳,以豐富的史料、實物、圖片、碑文、壁畫等形式,反映了我國司法制度的起源、發展與歷史演變。
這些展品無聲訴說著皋陶文化 “明刑弼教”、“刑期于無刑” 的理念。
分管普法工作的洪洞縣司法局黨組成員邢婷婷進一步解釋:“皋陶推崇明刑弼教,認為刑法是輔助教化的手段,目的是教化萬民,核心是追求慎刑、輕刑,甚至無刑。考慮到所處的原始社會背景,這一思想顯得尤為先進。”
因此,皋陶文化的核心是“法治”與“德治”相結合的治國安邦之道,與現在的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是一脈相承的。
在華夏司法博物館,每一件展品、每一處展覽都是一面鏡子,照見的不僅是司法制度的演變,更是刻在民族基因里的法治追求。
士師村黨支部書記助理賀琳然接受線上采訪時表示,“作為到村工作大學生,我協助村“兩委”組織村民開展法律知識分享會,聯合學校開展“皋陶與現代法治”主題實踐活動,利用新媒體制作相關短視頻。同時,結合鄉村治理需求,將皋陶文化中的調解智慧與基層法律服務結合,讓傳統法治文化在新時代鄉村振興中發揮實效。”
據了解,華夏司法博物館以皋陶文化為核心,一方面通過“法律入村”“法治文化進校園”等活動,結合傳統法治思想與現代法律知識,為周邊村民和師生提供精準普法;另一方面接待外來中小學生開展法治文化研學,以展館陳列、講解、模擬法庭等方式,將歷史典故轉化為法治案例,讓青少年沉浸式感受法治文化傳承。這些工作既普及了皋陶法治精神,也提升了群眾法治意識,華夏司法博物館也成了重要的法治宣傳陣地。
“下一步,華夏司法博物館將擴建中國司法培訓教育基地,讓公、檢、法、律師等用法、執法的工作人員在業務上有一個很好的交流學習平臺。同時通過華夏司法博物館發展旅游,帶動農民經濟,促進鄉村振興戰略融會貫通。”士師村委會主任靳振洲介紹。
在這里,數千年的司法文明痕跡被一一串聯,成為聆聽法治回響的鮮活媒介。這場穿越千年的法治回響,讓每一位參觀者懂得:當代法治建設的大廈,始終在歷史文明的深厚地基上,續寫著屬于新時代的樂章。(程慧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