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985東北大學的6名學生,在中金內蒙古選礦廠參觀浮選車間時,腳下的格柵板不慎墜落,導致墜入浮選槽, 47分鐘后,學生們打撈上來時,尸身破碎。一次暑期社會實踐,演變成奪命之旅,讓全網哀嚎一片:把重大安全事故輕飄飄地說成意外溺亡,令浮選槽墻上的“生命至上”標語顯得何其丑惡。
一條評論被網友瘋狂轉發:大家千萬不要點開浮選槽的圖看!因為看完真的心痛到無法呼吸。
根據6名學生的同學透露,生還的老師雖然卡在橫桿上保住了生命,但也慘不忍睹,他斷了一條腿。
同學說,現在還有人在責怪帶隊的老師不專業,但這個老師也只是剛剛工作2年,也20多歲,但對學生都很好。安排他帶隊也不是學校的過錯,錯在公司方主,為什么不能派個專業人士陪同,或許可能在格柵斷裂的一瞬間,及時反應救出幾條人命!
7個完全沒有現場工作經驗的人,聚集在一塊年久失修、被礦漿和化學物質腐蝕得搖搖欲墜的格柵板上,完全是選礦廠的失職!
公司幾天前還發布消息,自夸把安全生產作為重中之重,去年實現零事故。就這樣浮夸的工作作風,6名學生不出事,也會輪到工人掉下去!
透過格柵板向下看,濃稠的礦漿就在腳下翻滾,還有鋒利的金屬槳片在飛快地旋轉攪動,想到6名年輕的孩子掉進其中,全身被滾燙的礦漿包裹,被旋轉的槳葉切割,呼吸都無法順暢。
不敢想象6名學生事發時有多么絕望,在三重傷害的同時攻擊下,肉體之軀連一分鐘都堅持不了。東北大學的同學說:“浮選槽里面是礦漿,人掉進去就會被包裹起來,一個人拼盡全力連一個轉身都無法完成。”
如果在現場感受到6條生命瞬間停止脈動的慘狀,再來看中國黃金的通報,就連因“標題黨”被禁言數十次的小編,都會感慨:是什么樣的人,才能寫得出如此冷血漠視生命的文字來?短短百來字,卻用盡了“意外、突發、溺亡、第一時間搶救、打撈上來”這樣冷冰冰的詞匯。
需要追問追究的環節太多太多,限于篇幅,只能湊成以下幾條:
第一,半年前剛剛更換了格柵板。
此次脫落是何種因素導致的?是因為不堪承重而倒塌還是本身存在設計和管理上的缺陷?
根據涉事企業官方微信公眾號于今年2月的發文:順利完成了一二系列混精二層平臺地面格柵板更換。
我們不知道,這條渲染“安全大過天,生命最重要”的溢美文章,提到更換了格柵板,此次事故的格柵板是否屬于同一批次?若新換不久的設施就突然脫落,就更讓人費解了:花錢更換了什么?就是把6名孩子扔進礦漿里的那一批?
第二, 半個月前剛剛開過安全生產傳言。
7月11日,礦選廠開了一過安全生產會議,信誓旦旦要把發展和安全統一起來,共同謀劃、一體部署、相互促進。三令五申之下,安全工作理應得到強化,為何還出了如此慘劇的事故?
安全生產會議剛開過不到半個月,卻沒能阻止一起安全事故的發生,其間的梗阻、漏洞到底是什么?安全生產會議淪為“空對空”的宏大敘事方式。不禁要問,這樣的會議是不是形式主義?
特別是該公司還在該次傳言中大肆鼓吹:2024年,浮選車間安全環保事故為零、職業健康事故為零、安全生產事故為零,實現了“零事故”的安全目標。
但“生命至上”的口號,豈是一時的“零事故”就能支撐起來的?它需要的是長期的在行動中的堅持。
一位退休了的老安全員說:本人上班時不敢說每時每刻,至少隔一兩天就會到現場仔細觀察巡檢,哪一塊鋼板爛到了什么程度,大概還能堅持多久,心中必須有數,不行了就必須及時加固或更換,絲毫不能含糊。因此,車間設備上的平臺欄桿等雖然看上去破爛,卻從未出現過一起垮塌,墜落等安全事故,這才保住了平安退休。
第三,7名年輕人的整個參觀過程就無沒有安排專業安全員陪同。
如果是這樣,只讓廠外非專業人員置身這個地方的理由是什么?礦選廠無疑有草菅人命之嫌。
涉事企業是老牌國企,無論是企業文化還是管理水平,在業界都響當當。具體到浮選車間的管理流程,當然也會有一套完善的方案。正如2020年該公司一篇文章所言:車間各浮選槽之間需要泡沫溢流管路進行連通,將礦漿輸送至下一道作業工序,從而保證各流程的穩定。但現在看來,這種公文化語言表現的,僅僅是這家企業的盲目自信。
值得一提的是,該文也指出:由于管路長期處于走量狀態,管內部附著較硬的結鈣,造成走量不暢,影響流程穩定。
這一細節其實就是在發出提醒:細節管理不到位,安全之弦口頭上繃得再緊,沒有及時地整改,仍然避免不了今天的慘劇發生。
中金黃金作為上市公司,有著無可推卸的社會責任,面對洶洶輿情和公眾的嚴肅追問,公司要回應的,遠遠不只是“意外、突發、溺亡、第一時間搶救、打撈上來”這些沒有半點溫度的應付說詞。
“生命至上”不應該只是掛在墻上的一句標語!作為危險系數非常高的礦選廠,三大“保命底線”有落實嗎?
1、浮選槽生產車間應設置雙層防護欄,浮選槽防護欄標準:上桿1.2米,下桿0.3米,立桿≤2米,橫桿承重≥1KN,雙層設計,螺栓固定。
2、浮選槽生產車間必須安裝防墜落網,強腐蝕環境建議采用高分子聚乙烯材料,需通過鹽霧測試;高風險區域需加裝紅外防墜報警系統;安裝后需進行1.5倍載荷拉力測試(持續3分鐘);每季度定期檢查定期檢查銹蝕情況(不得超過10%)。
3、浮選槽5分鐘應急響應,流程包括:1分鐘報警自動斷電,3分鐘穿戴裝備救援排液,5分鐘急救排水心肺復蘇。
礦選廠以為外界都不懂這三大保命原則,還把第一時間救援的時限驕傲地限定在46分鐘打探上來6名學生作為“第一時間”的功績,作為“溺亡”意外的應急處置舉措,這是典型的欺騙和隱瞞。
由此也能判斷,他們的應急預案就寫在了紙質文件上,安全檢查時"走過場",隱患排查時止于"留痕跡",員工培訓時流于"念稿子"。
如果真正做到了全體安全員隊伍的日常操練、定期考核,或許這6名大學生的悲劇斷然不會發生,至少也能救上來一兩條生命!
我們還找到了德國同類型工業設施對參觀通道的安全管理規定,那個才叫嚴落實:
1、雙層防爆玻璃廊道,隔絕污染保持負壓,地面防滑防靜電;
2、禁帶液體電子設備,需換防護服存物品;
3、參觀需戴面罩限5人,通道設體溫微粒監測,實時預警異常。
德國的大眾汽車公司,透明工廠采用玻璃幕墻設計,部分高危區域要求佩戴呼吸面罩,通道配備紅外體溫監測與空氣微粒計數器。玻璃材質選用防爆結構,兼顧透光性與安全性。
同樣的危險系數高的企業,正是明晃晃的他山之玉,卻被一條8字標語橫幅掛在墻上:安全至上,生命至上。
看一次都有辱安全操作這四個字的真正含義。
生命只有一次,每一條生命都值得在相關領導和安全從業人員的耳邊每天敲響。
如今,6個大學生已經離開人世,他們從來不會想過一次偶然的參觀學習,竟然會把命丟進毒氣彌漫鋼片交錯的浮選槽中!
草菅人命的礦選廠,制造了6個永遠無法完整的家庭。父母把孩子含辛茹苦培養了20多年,把孩子送進了985,在即將走向社會回報父母的關口上,一紙冷血的通報,攤開在暈死了好幾回的父母面前。
書桌上未完成的畢業論文永遠停留在第七章,宿舍里還晾著他們上周洗好的球衣。眼前的一切一切,都足以讓父母親人斷腸。
生命沒有演習,安全豈容試錯。這個暑期還沒過一半,社會實踐仍然在全國各地開展, “安全第一”的口號仍然在喊,“生命至上”的橫幅還在危險的地方墻上飄搖,唯有一個心愿,請把6名孩子燦爛的笑容,刻進某些掌握安全生產大權的人心里:把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完完整整地還給他們父母,還給人口銳減的國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