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自編自導自演的電影《你行!你上!》已經上映有些日子了,豆瓣開分6.7。看過這部影片之后,你就會知道60歲以后的姜文只會更加任性,無論他拍什么內容,都會有屬于他的獨特氣質和精神內核。
能讀懂他的人,還是會心存敬畏。而面對他的電影,票房和口碑都變得不再重要,更是讓評分機制顯得無所適從。估計當初看過影片預告之后,很多觀眾曾表示過擔憂,或者說是把更多期待變成了好奇。
在好幾個宣傳片出來后,還是選擇在一個周末去看這部電影。那些隱喻的地方這里不多贅述,有很多深度解讀的文章可以看,但是也要避免過度闡釋,這里就聊聊看完影片之后的直觀感受。
首先感受到的是那股瘋勁兒。其實這是姜文電影里一直存在的屬性。當年的首作《陽光燦爛的日子》里就挺瘋的,或者說是某種大膽,比如馬小軍把安全套吹成了氣球;男生洗澡時,被浴巾遮掩的勃起,還有結尾時男女生帶有性暗示的小游戲。
到了《鬼子來了》,更是因為某種程度上的“瘋”,導致影片被禁,他對歷史的反思遭到質疑,某些片段被斷章取義。也正因為如此,他之后的影片無論有多瘋,都學會了某種程度上的隱喻,這種狀態(tài)一直延續(xù)到了這次的新片。
這讓影片具有很強烈的形式感,帶有某種狂歡式的喜悅,讓你來不及反思和體會背后的傷痛,就一路跟著笑了下來。瘋,體現(xiàn)在夸張的幅度上,具有了超現(xiàn)實意味,比如郎國任和兒子郎朗在天臺上大吵,為了阻止兒子跳樓,父親來了個飛鏟,兒子一躍而起,就像郎朗說的,好像他爹就是想把他踢下樓去。
這種夸張的意象多體現(xiàn)在鋼琴彈奏之時,比如空中吊起的鋼琴,郎朗在上面盡情的演奏,四周都是樓房,人們探出頭來觀看郎朗的演奏,為他歡呼,這樣突如其來的場景,既現(xiàn)實又虛幻;而結尾也延續(xù)著這種瘋狂,畢竟那是更重要的一次演奏。郎朗穿好藍色禮服,在緊急關頭翻了個跟頭,就及時地坐到鋼琴前彈奏了。
搭配這種任性畫風的,自然還有濃重東北口音的加持。除了喜劇演員出身的馬麗非常自洽外,姜文把其他演員也都整得很好笑。無論是雷佳音、于和偉還是葛優(yōu),都能成為幽默的化身。特別是王傳君出場時,一頭長發(fā),拿著話筒,凸顯某種搖滾范兒,完全是來搞笑的,和《醬園弄:懸案》里的家暴男判若兩人。
當然,這部影片的核心人物是郎朗。姜文找來三位演員分別飾演郎朗的童年、少年和青少年時期,最后這個歲數更大一些的演員陸一,的確是和現(xiàn)實中的郎朗從身型和相貌上有很多相似之處,且彈琴的樣子也能做到神似與形似。
姜文飾演的父親造型倒是和他當年在電視劇《北京人在紐約》時有點兒像,畢竟故事發(fā)生的年代差不多,這部電視劇的主題曲更是出現(xiàn)在這部電影中,既帶來某種呼應的趣味感,同時也提示了當時故事發(fā)生的時代背景。
馬麗從各個方面都很適配母親這個角色,本身就是喜劇演員出身,又擅長說東北話,塑造過很多接地氣的母親形象,有群眾基礎和親和力,特別是這種帶一些強勢色彩的人物,更能凸顯她的表演能力。
但她從形象氣質上,不是姜文電影里給出那類符號和色彩的女性角色,于是就會有辛芷蕾飾演的林老師登場。一襲紅裙的女老師,在這部影片里具有時代的色彩印記,充滿象征意味,如同在電影《太陽照常升起》里身穿白色連衣裙的陳沖。
任何時代都有它的符號和標簽,在各種隱喻中,有一場是相對比較明顯和直接的表達,來自何賽飛飾演的鋼琴教師歐亞。她在給郎朗上課時,直接提到了在特殊年代遭遇學生們的暴力摧殘。盡管全片不乏幽默之處,但看到這一幕的時候,觀眾是笑不出來的,因為背后是殘酷的歷史真相。只有讓年少的郎朗替觀眾哭出來。
姜文在自己的作品里不自覺地就會去打破各種常規(guī),我們會看到片中角色的交流方式上往往也是反常的。情節(jié)上,有些戲是那種沒有什么鋪墊就直給觀眾的,特別是郎氏父子的對話和相處模式,更多情況都是在戲謔的反常語境下完成的。因為姜文曾表達過對起承轉合的反感,他認為生活本身就沒有起承轉合。觀眾認為的那些不連貫,恰恰才是生活的原貌。
除此之外,打破對演員的刻板印象,也會營造一些驚喜。剛才提到的王傳君是個例子,還有動作影星甄子丹也是如此,加上兩撇胡子,就不再是“一次要打十個”的葉問,而是化身為高等音樂院校的鋼琴高手。如果不是姜文,你很難想象一個動作明星會在一部影片中和天才少年對彈鋼琴。
影片上映后,也打破了此前的各種猜測,比如電影還沒發(fā)出預告片的時候,在演員信息里看到了姜文的兒子姜馬虎。加上當初片名叫《英雄出少年》,有些聲音就在說姜文捧兒子當主演;后來剛出預告片,我就發(fā)現(xiàn)姜馬虎的名字消失過幾天。不過再出現(xiàn)時,多了一個人,可以看到他和自己的兄弟姜三一都在片中飾演了音樂學院的學生。
所以,看到片中的郎朗和這些同學聊天的時候,就容易出戲,因為現(xiàn)場相當于有兩個姜文的真兒子(看電影的時候以為只有一個)和一個假兒子同時出現(xiàn),讓你的關注點都集中到了基因強大的面孔上……
就像開篇提到的那樣,姜文的電影沒辦法用現(xiàn)有的常規(guī)體系去評判,很多事情在他這里都不會變得那么具體,這是違背他創(chuàng)作理念的。影片的特殊性就是姜文的價值所在,他一直是那種淺入深出的表達者。我個人雖然沒有覺得這部電影有多厲害,但它絕對是在當今同質化嚴重的電影市場環(huán)境下,不太一樣的存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