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具體資料贅述在文中結尾
2023年,美國前海軍上將詹姆斯·斯塔夫里迪斯發表了一番引人注目的言論:“據我估計,中國在未來十年內都難以做好與美國較量的充分準備。”
幾乎同時,美國空軍機動后勤司令部司令邁克·米尼漢上將也向其下屬發送備忘錄,聲稱美國將在2025年與中國開戰,要求部隊做好準備,一時間,“中美必有一戰”的論調在國際輿論場甚囂塵上。
然而當2025年真正來臨,現實卻給出了不同的答案。
戰爭預言
斯塔夫里迪斯并非隨口一說,他對中美軍事沖突的“興趣”由來已久,甚至與人合著了一本名為《2034》的小說,描繪了一場中美南海大戰。
在這本情節離奇的書中,中國在誤判形勢的情況下擊沉了兩艘美國導彈驅逐艦;伊朗趁機用黑客技術控制了美國的F-35戰機;隨后中國調動航母戰斗群封鎖美軍艦隊,最終導致核戰爭爆發。
當被日本媒體問及時,斯塔夫里迪斯卻解釋寫書是“為了讓大眾認識到中美戰爭的可怕后果”,可僅僅兩年后,這位上將便改口宣稱“中美差距太大”,中國十年也追不上美國軍力。
這種自相矛盾的觀點背后,其實就是美國長期存在的兩種對華論調:“中國威脅論”與“中國崩潰論”。
當美軍需要增加裝備預算時,“中國威脅論”便成為推高軍費的理由,更是當美國需要安撫國內民眾和盟友時,“中國崩潰論”便用來凸顯美國的強大地位。
畢竟這種預言傳統在美軍高層中也并非新鮮事,例如2021年3月,時任美國印太司令部司令菲利普·戴維森預測中國可能在“6年內入侵臺灣地區”。
而到2022年10月,美國海軍作戰部長邁克·吉爾戴又將這一時間表提前,聲稱“在我看來,那必定是2022年或2023年窗口”。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斯塔夫里迪斯在2023年底的強硬表態,恰逢中國任命董軍為國防部長之際,這位中國首位海軍出身的防長上任之時,美方選擇用軍事威懾言論作為回應。
2025的響亮回應
而且進入2025年,太平洋地區的軍事格局并未按照美軍將領的劇本發展,畢竟美軍在太平洋的部署雖然維持存在,但因艦艇維護、人員調配等問題暴露出明顯短板。
根據媒體披露,美軍艦艇延遲率較高,直接影響實戰部署與機動能力,與此同時,部分亞太盟友在地區事務上態度出現分化,削弱了美軍在該地區的聯動性。
而中國在臺海地區的常態化巡航行動早已形成一套成熟機制,例如在南海,更多海軍和海空聯動演習不斷展開,更是在半導體、能源供應等關鍵領域的自給率持續提升,均顯示出產業鏈的韌性。
就連軍事專家也分析認為,如果中美發生沖突,最可能的戰場在臺海和南海,畢竟在這兩個區域,中國具有近海作戰的天然優勢。
雖然美軍整體軍力占優,例如擁有11艘航母(大部分為核動力)和92艘驅逐艦,而中國只有3艘常規動力航母和約50艘驅逐艦,但美軍屬于遠洋作戰,無法將所有軍事力量部署太平洋。
但反觀中國,卻能充分利用陸基武器協同作戰,如東風系列反艦導彈,而且中國的預警系統和衛星系統一旦全面啟動,美軍艦艇可能在途中就會遭遇導彈打擊,更是能真正突破這道打擊網的美軍艦艇將所剩無幾。
所以在中國強大的陸基實力干預下,美國能趕到戰場的軍事力量屈指可數,就連軍事觀察家也指出,“在此不對等作戰中,中國獲勝幾率遠超美國。”
當中國展示實力之際,美國自身卻陷入多重困境,例如2025年初洛杉磯大火肆虐,加州州長加文·紐森宣布進入緊急狀態,聯邦救援卻遲遲未至,而特朗普總統反而指責加州“森林管理不行”,引發紐森憤怒回擊:“少指責,多幫忙!”
更是在伊拉克和阿富汗長達二十年的戰爭中,美國投入數萬億美元卻最終狼狽撤離;面對也門胡塞武裝在紅海的襲擾,美國海軍表現得束手束腳。
這些現實都印證了美國軍力在長期消耗后的衰退,同時也暴露了其盟友體系的內在局限,畢竟各國均有自身利益考量,不會輕易為美國利益犧牲本國安全與發展。
主要信息來源:
原文登載于觀察者網2023年12月29日關于前北約最高司令炒作“中美開戰”,稱“中國10年內做不好準備”的報道
原文登載于國際在線2025年01月24日關于外媒稱2025年中美關系開局良好 期待兩國合作造福全球的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