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把臺灣問題放在民族復興的棋局中考量時,如何精準落子?
在2025年的當下,答案似乎越來越清晰,解開三道深層次的“關鍵死結”,或許是徹底解決臺灣問題的關鍵?
想象一下:我們每買一部臺灣電子產品,就有“硬幣”悄悄流入臺軍的軍購賬戶!數據觸目驚心,即便在2025年的今天,臺灣經濟對大陸的依存度仍近四成。
更不必說占據臺灣半壁江山的“臺積電”。
曾幾何時,全球高端芯片命脈幾乎系于臺灣一島。一顆小小芯片,讓智能汽車熄火,讓沿海數十萬配套企業陷入死寂。它不僅是臺灣的“護身符”,更是西方鉗制中國發展的經濟“人質”。
臺積電獨占全球90%的7納米以下芯片產能。2020年美國迫使臺積電停止為華為海思代工麒麟芯片,切斷大陸設計公司獲取高端制程的路徑。
即便是中芯國際,也因美國限制ASML光刻機進口,被長期鎖在14納米瓶頸。
但2025的中國芯片業,早已撕開了封鎖網!
當28納米以上成熟制程芯片實現國產自主,我們的新能源汽車、通信基站等關鍵領域已立于不敗之地。
最新數據顯示,大陸本土芯片產能已逼近全球份額35%。就連華為新旗艦的“心臟”,也完全跳動著自己的“中國芯”。
而熔鑄經濟鎖鏈的關鍵在于,當臺積電不再不可替代,那紙“芯片人質牌”,在華盛頓的手中就變成了廢紙。
而這第一道結便是技術。
雖然我國芯片已經不再受威脅,但2023年國會聽證會,美軍印太司令部明確將“保衛臺積電”列為干預臺海動武條件,臺積電在臺18座晶圓廠成為事實上的“硅盾”,逼迫大陸承受“收復即毀廠”的代價。
而大陸電子產業年消耗臺積電芯片價值超600億美元。但若武力解決臺灣,全球50%的消費電子產能將停擺,中國首當其沖面臨“獲得空島卻癱瘓產業鏈”的困境。
不過如果誤判臺灣僅是“島內灘頭戰”,便大錯特錯。真正的對手盤踞在臺灣以東的深藍,美軍航母戰斗群虎視眈眈,關島軍事基地尤其顯眼。
所以當福建艦殲-35艦載機首次夜間起降成功的視頻刷屏網絡,它不只是展示利器,更是國家意志的宣誓。航母是長劍,而“區域拒止”體系才是真正的“護國神盾”!
從“關島快遞”東風-26到“航母殺手”東風-21D,從潛伏深海的攻擊核潛艇到織滿天際的遙感衛星網,西太平洋的規則正在改寫。
2025年中俄聯合演習中,解放軍反艦彈道導彈兩發兩中便是在警告某些勢力,當美軍計算介入成本遠超預估收益時,臺灣周邊海域的風暴才能真正由我們主導。
自然這第二道結便是區域防控。它不止是擁有武器這么簡單,而是要建立完整的作戰體系。
美國現役11艘核動力航母組成全球最大海上打擊群,單艦日均出動戰機120架次。
戰略運輸司令部掌控222架C-17/C-5運輸機,可在72小時內向東亞投送1個重裝師。
另外關島等56個海外基地構成“環太基地鏈”,支撐持續作戰半徑。
而解放軍火箭軍列裝2000+中程彈道導彈,含400枚東風-26,射程覆蓋關島至迪戈加西亞。福建艦電磁彈射效率達美尼米茲級1.8倍。
西沙永暑礁、南沙美濟礁等“不沉航母”部署紅旗-9B/鷹擊-12,可實現南海防空反艦全覆蓋。
但這關鍵差距在于,美軍全球部署能力領先20年,雖然解放軍在印太區域的火力密度被預測已形成碾壓優勢,第一島鏈內美軍存活率<35%。但是不得不防美國勢力仍需注意。
而這第三結,便是要讓讓臺灣青年愛上大陸,如何一心也是關鍵。
統一戰場最難攻克的不是堡壘,而是被蒙蔽的人心。三十年來島內“去中國化”毒教育釀成苦果,許多臺灣年輕人視大陸為“另一個世界”,談統一色變。
所以島內的人心工程,正變成一場無聲的社會融合。
然馬英九帶領臺灣青年訪問大陸,馬龍等體育運動員訪臺,2025年的兩岸交流顯然在松動島內的“謀獨”棋盤。
且2025的臺海棋盤,三個“結”正逐一松動,芯片國產化熔斷經濟綁繩,拒止之盾震懾域外黑手,民間融合溫暖隔閡人心。
所以國家統一從來不是閃電戰,而是一場滴水穿石的破局之戰!而當這些根植深層矛盾的“死結”被一一解開,臺灣問題或終將以最小代價回歸其歷史坐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