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細心的朋友們發現了一件奇怪的事:7 月 24 日是農歷六月的最后一天,可到了 7 月 25 日,并沒有迎來農歷七月初一,而是閏六月初一。這就好比時間突然 “倒流”,又回到了 30 天前,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要解開這個謎團,還得從我們傳統的農歷說起。
農歷:兼顧日月運行的陰陽合歷
我國的傳統歷法農歷,它實際上是遵循太陽和月亮運行規律所制定的,是一部陰陽合歷。所謂的陽歷它是以回歸年為基礎,即地球圍繞太陽運動的周期,平均年長是365.2422天;而陰歷則是以朔望月為基礎,反映月亮陰晴圓缺變化的周期,一個朔望月平均周期29.5306天。因此我們農歷當中的月份分為大月和小月,小月是29天,大月是30天。如果一年當中只有12個農歷月,那么年長平均是354天,這要比陽歷的年長少了大約11天,長此以往,就會出現寒暑顛倒的現象,春節有可能在夏天來過。
置閏月:古人解決歷法矛盾的智慧
古人早就考慮到了這個問題,為了讓農歷的每個月都能和月相緊密相關,同時又能讓農歷年與季節變化基本相符,他們想出了一個巧妙的辦法 ——置閏月。根據《尚書?堯典》這部古籍中的記載,反映早在4000多年前的堯舜時期,中國古人就已經有了“置閏”的觀念。通過每兩到三年增加一個閏年的辦法,使得農歷的平均年長與陽歷的年長相一致,而多出來的這一個農歷月就是閏月。
閏六月的由來:遵循二十四節氣規則
那么,今年的閏六月是如何產生的呢?為什么是“閏六月”,而不“閏五月”或“閏七月”?答案就在二十四節氣之中。二十四節氣是“置閏”的一個重要規則依據。從立春開始,偶數排序的被稱為中氣,像夏至、大暑和處暑都是中氣。其中包含大暑的農歷月為六月,而包含處暑的農歷月為七月,但是在今年的農歷當中,農歷六月之后的農歷月,它只包含了立秋這一個節氣,而不包含處暑,所以六月之后的月份被稱為閏六月,而包含處暑的農歷月才被稱為七月。
值得一提的是,本世紀這100年里共有6次閏六月,分別是2017年、2025年、2036年、2055年、2074年和2093年。閏月的出現,其實就是為了讓農歷更好地適應自然規律,讓我們的生活和生產活動能更有序地進行。
來源:管城發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