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中鐵武漢電氣化局哈鐵鐵路四電工程現場觀摩會在綏化舉行,哈爾濱局集團公司、黑龍江鐵路發展集團有限公司領導及各部門負責人一行蒞臨中鐵武漢電氣化局哈鐵鐵路智能建造工作站,展開實地觀摩指導。
此次觀摩活動聚焦哈鐵鐵路四電工程在智能化技術應用、管理標準化及工藝創新等方面的成果,全方位展現了中鐵武漢電氣化局在四電工程領域的突破性進展。中鐵武漢電氣化局哈鐵四電集成項目以“建維一體、數字賦能”為核心理念,打造出圍繞數字貫通、建維一體體系下的系列工裝、設備和軟件系統。在哈鐵鐵路智能建造工作站,與會人員近距離感受到了數字化帶給電氣化建設的巨大變化。針對不同階段不同任務的特點與難點,該工作站研制出了以兩大平臺、七大工裝為主的數字、智慧施工科技創新成果,并通過工藝工法革新、全流程標準化管理及智能技術深度融合,構建了一套可復制、可推廣的現代化鐵路建設新模式。
工藝工法是企業技術實力與施工智慧的結晶,是筑牢工程質量根基。在工作站的工藝工法展示區,一系列針對四電工程痛點的創新技術引發了觀摩團的高度關注。電力專業中,單芯中間電纜頭熔接工藝的突破尤為顯著。傳統電纜接頭因依賴機械壓接或接頭箱,常面臨防水防塵性能不足、故障率高的難題。而新型熱熔接技術通過分子級連接替代物理壓接,是熱熔處導體直徑相等,電阻低,強度高,焊接點永不老化,能承受故障電流沖擊和長期大電流運行,連接持久可靠。在項目管理過程中,中鐵武漢電氣化局運用現場管理標準化、管理制度標準化、過程控制標準化、人員配備標準化“四個標準化”管理體系驅動項目高效運轉。在現場管理中,技術管理的科學化依托BIM技術實現了質的飛躍。在接觸網施工前,技術團隊通過三維模型模擬腕臂安裝與軌道工程的接口關系,提前發現并解決38處管線碰撞問題。信號樓配線階段,BIM模型與現場實際的實時比對,使電纜敷設準確率達到100%。針對分部分項工程,項目采用“首件定標+可視化交底”模式,將冷縮電纜頭制作等關鍵工序拍攝成教學視頻,掃碼即可查看操作要點,確保施工人員“看懂再干、一次干對”。
中鐵武漢電氣化局圍繞施工全周期研發的“兩大平臺、七大工裝”系列成果,展現了數字技術與施工實踐的深度融合。中鐵武漢電氣化局接觸網施工參數一體化測量裝置、接觸網腕臂自動化預配裝置、接觸網整體吊弦智能預配裝置、接觸網腕臂/吊柱智能安裝裝置等先進裝備,強力推進智能建造。哈鐵鐵路智能建造工作站的調度指揮大數據平臺,堪稱項目的“智慧大腦”。巨大的電子屏上,實時顯示著各工點的進度曲線、資源配置及質量安全數據。通過物聯網傳感器采集的接觸網導高、軌溫等參數,每5分鐘更新一次,為調整施工計劃提供依據。平臺還集成了物資管理系統與安全監控系統,當某區域出現材料短缺預警時,系統自動生成調配方案,平均響應時間從2小時縮短至30分鐘。(工人日報客戶端記者 張翀 通訊員 肖寒)
來源:工人日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