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底,海南博鰲亞洲論壇如期舉行,來自世界各地的政商學界人士齊聚一堂,探討全球經濟與地緣政治的未來。這次論壇的背景是全球局勢的復雜變化:俄烏沖突持續發酵,巴以問題再度升溫,中美關系因貿易、科技和地緣政治的分歧備受關注。
在這樣的氛圍中,美國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發表了一場備受爭議的演講。他以中國歷史上的澶淵之盟為例,建議中美兩國通過類似的歷史性妥協來避免沖突,引發了廣泛討論。
北宋與遼國的對抗是11世紀初中國歷史的重要篇章。宋朝自960年建立以來,一直面臨北方游牧政權的威脅。早在五代十國時期,后晉皇帝石敬瑭為換取遼國支持,將燕云十六州割讓,導致宋朝失去北方天然屏障。
宋太祖趙匡胤和宋太宗趙光義曾多次北伐,試圖收復失地,但均以失敗告終。宋朝軍事上偏重文治,軍隊戰斗力不足,面對遼國強大的騎兵優勢,邊境沖突頻發,百姓生活深受戰亂之苦。到1004年,遼圣宗耶律隆緒與蕭太后率軍南下,兵鋒直指宋都汴京,朝野震動。
宋廷內部對如何應對遼軍入侵意見不一。部分大臣主張遷都南逃,以避敵鋒芒。宰相寇準則力主抗戰,認為退讓只會讓遼軍得寸進尺。他建議宋真宗趙恒御駕親征,以振奮軍心。宋真宗最終采納建議,率軍北上至澶州。宋軍在澶州布防嚴密,依靠城墻和弩炮抵御遼軍進攻。
在一次關鍵交戰中,宋軍使用床子弩射殺遼軍統帥蕭撻凜,遼軍士氣受挫。遼方隨后提出議和,雙方展開談判。1005年,宋遼簽訂澶淵之盟,宋朝同意每年向遼國支付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換取邊境和平。盟約還規定雙方在邊境設立榷場,促進貿易往來。
澶淵之盟為宋遼帶來了百余年相對穩定的和平,邊境戰事減少,經濟文化交流增加。宋朝的絲綢、茶葉和瓷器通過榷場流入遼境,遼國的馬匹和皮毛也進入中原市場。然而,巨額歲幣對宋朝財政造成沉重負擔,民間稅收壓力加大。
宋廷逐漸放松軍備建設,京師禁軍和河北邊軍的戰斗力下降。北宋的戰略防御態勢使其在面對后來的金國入侵時,暴露出北方無險可守的弱點。1127年,金軍攻破汴京,宋徽宗和宋欽宗被俘,北宋滅亡。澶淵之盟的短期和平以長期隱患為代價,成為歷史學家討論的焦點。
近代中國的歷史進一步加深了人們對妥協的警惕。清朝在19世紀面對列強侵略,多次簽訂不平等條約。1842年的《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開放五口通商,賠款2100萬銀元。1895年的《馬關條約》割讓臺灣和遼東半島,賠款白銀兩億兩。這些條約讓清朝國力衰竭,社會動蕩,最終在1912年走向滅亡。
20世紀30年代,國民政府在日本侵占東北后,試圖通過外交妥協換取和平。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東北三省淪陷,國民政府未予強硬回應,希望通過國際調停緩解壓力。然而,日本在1937年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妥協政策徹底失敗。這些歷史教訓在中國深入人心,任何類似“城下之盟”的建議都容易引發強烈反響。
博鰲亞洲論壇成立于2001年,旨在促進亞洲經濟一體化,每年吸引全球目光。2023年3月28日至31日,論壇以“動蕩變革中的世界:攜手應對挑戰”為主題,討論地緣政治、全球經濟和氣候變化等議題。中美關系作為核心話題之一,備受關注。
格雷厄姆·艾利森以“修昔底德陷阱”理論聞名,該理論描述崛起大國與守成大國因權力轉移而導致的沖突風險。他在2017年出版的《注定一戰:中美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嗎?》一書中,將這一理論應用于中美關系,引發全球學術界的廣泛討論。他的演講選擇在這一背景下提出澶淵之盟的類比,無疑觸動了敏感的歷史神經。
他提到,北宋與遼國在1005年通過澶淵之盟實現了和平,宋朝以歲幣換取了邊境穩定。他認為,這一歷史案例表明,競爭對手可以通過妥協共存,避免毀滅性沖突。他進一步指出,中美作為擁有龐大核武庫的國家,一旦發生戰爭,后果不堪設想。因此,雙方應優先確保生存,通過合作管控分歧,在貿易、氣候變化和全球治理等領域尋找共同利益。
中國學者在論壇期間和會后對此作出回應。在論壇的分組討論中,多位中國專家指出,艾利森的建議忽略了當今中國的綜合國力。2022年,中國GDP達到18.3萬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二,占全球經濟的18%。中國擁有世界第三大核武庫,常規軍事力量也在快速現代化。
稀土資源占全球儲量的近三分之一,高科技領域如5G和人工智能已處于領先地位。與宋朝文弱武強的處境不同,今日中國有能力通過實力維護和平,而非依賴妥協。學者們還提到,清朝和民國時期的屈辱歷史表明,單方面讓步無法換來持久和平,反而可能招致更大侵略。
國際反應同樣值得關注。在論壇現場,部分外國代表對艾利森的觀點表示興趣,認為大國合作確實是避免沖突的關鍵。然而,亞洲國家的代表多持謹慎態度。日本和韓國學者提到,亞太地區的安全依賴于多邊機制,而非簡單的雙邊妥協。
印度媒體《經濟時報》報道稱,艾利森的建議引發了關于大國權力平衡的討論,但也有人質疑其可行性,認為中國不會接受類似宋朝的角色。西方媒體如《紐約時報》則將此解讀為學術界對中美關系的新思考,強調核武時代合作的必要性。
艾利森的演講在博鰲論壇后持續發酵。4月1日,昆侖策網發表文章《用“澶淵之盟”模式解決中美沖突?美國學者話術包藏禍心》,批評艾利森的類比是對中國歷史的誤讀。文章指出,澶淵之盟的本質是宋朝在軍事劣勢下的妥協,換來的和平以國力衰弱為代價。
當代中國無需也不可能接受類似安排。文章還提到,艾利森的“修昔底德陷阱”理論本身存在局限,過分強調大國對抗,忽視了全球化的合作趨勢。同期,人民日報海外版發表評論,呼吁通過對話而非歷史類比來解決中美分歧。
2024年,艾利森的言論逐漸淡出公眾視野。在上海一場國際關系研討會上,學者們討論中美科技競爭,提及華為和美國芯片限制的博弈,但無人再提澶淵之盟。媒體報道聚焦于實際問題,如中美在WTO框架下的貿易談判和氣候變化合作。
2024年11月,北京大學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發表文章,分析美國大選對中美關系的影響,指出無論誰當選,美國對華遏制政策難以根本改變,但合作空間依然存在。文章未提及艾利森的建議,顯示其影響力已大幅減弱。
國際局勢的發展進一步證明了艾利森提議的局限性。2025年,香格里拉對話會上,美國國防部長皮特·赫格塞斯警告中國對臺灣的“威脅”,但中國代表重申和平發展立場,強調通過對話解決問題。
中美在南海的軍事對峙雖未升級,但艦船頻繁巡航顯示競爭仍在持續。經濟領域,2025年第一季度,中美貿易額同比增長5%,顯示雙方在對抗中仍保持緊密聯系。艾利森的澶淵之盟類比未能在政策層面產生實質影響,成為學術討論中的一段插曲。
回顧歷史,澶淵之盟為宋朝帶來短期和平,卻埋下長期隱患。今日中美關系遠比宋遼復雜,經濟、軍事和科技的交織讓單方妥協難以實現。中國以實力為后盾,尋求平等對話,而非屈辱讓步。
艾利森的建議雖引發熱議,但未能改變大國博弈的現實軌跡。它提醒人們,歷史可以提供借鑒,但生搬硬套往往適得其反。中美關系的未來,取決于雙方在競爭與合作中的智慧平衡,而非簡單復刻過去的盟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