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進復古懷舊的綠皮“火車咖吧”,窗外就是改造一新的開放休閑林地,不遠處是有著“浦江之首”之稱的黃浦江起點。林地所在的村莊中,采摘、民宿、露營、直升機、皮劃艇應有盡有,這樣的“林地一日游”,你心動嗎?
新民晚報記者從上海市林業總站獲悉,截至2024年年底,上海已建設完成193個開放休閑林地。“十五五”期間,本市將再建260個開放休閑林地,并通過林地與文旅商體元素的結合,探索打造開放休閑林地“2.0版”。
林地與綠皮火車相得益彰
今天上午,在松江區石湖蕩鎮東夏村的“浦江之首開放休閑林地”內,紅色與藍色的健身步道在林子里蜿蜒,烏桕、銀杏、無患子等喬木搖著綠葉,低矮的地被植物增添了幾分鄉土野趣。林地外側的兒童無動力游樂設施和林間的一段段鐵軌,則成為親子家庭的最愛。
緊挨著林地,還有一節綠皮火車,身兼黨群服務中心、咖吧、點心鋪等“數職”。坐進濃濃復古風的餐車,墻壁上貼著的是上世紀的明星海報,空氣中彌漫著的是蕩里大肉粽、蕩里米糕、鞋底餅、條頭糕等松江手工點心的香味,耳中傳來的是“列車已經停靠在鎮江站”的到站提示,窗外目之所及則是修葺一新、剛剛開放的密林……置身其中,暑熱和疲憊頓時消散。
林地周邊的好去處還不止于此。幾步之遙即是“浦江之首”景區,“黃浦江起點”就在其中。工作人員介紹,攔路港-泖河-斜塘和來自江浙的紅旗塘-大蒸港-圓泄涇在三角渡匯合,形成寬度約300-700米的黃浦江干流,標志著黃浦江就從這里開端。“雙休日會有不少游客來這里打卡,來自五湖四海,甚至還有外國人呢!”火車上的“列車員”介紹。
“森林+農旅元素”吸引游客
“浦江之首景區是黃浦江的源頭,建成以來人氣較高。游客量增加后,我們便考慮將這片林子打開,為文旅消費群體增加游憩場所。”松江區林業站副站長許鋼說,“改造中,我們貫通了道路,增加可以觀葉、觀花、觀果的花灌木和地被,提升了林地的景觀面貌。此外,也增加了一些驛站。”
他還介紹,林地所在的東夏村是“上海市鄉村振興示范村”,也是“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在林地周邊,結合“浦江之首”文化IP已打造了各種特色休閑體驗,比如蘑菇采摘、民宿咖啡、龍蝦垂釣、親子帳篷露營、直升機空中觀景以及水上皮劃艇等,還營造了“有米社區”,今年已接待游客8萬人次。
“在石湖蕩鎮東夏村范圍內,目前共有三塊林地已被打開,分別于2021、2023、2024年完工,總面積達800多畝。這些林地將東夏村這個上海市鄉村振興示范村的游憩場所連接起來,浦江之首、林地和鄉村形成了一整套文旅體系,增加了游客在鄉村的停留時間,也實現了林業與旅游產業的深度融合。”許鋼說。
打造周邊居民的游憩場所
同樣從“養在深閨”到“初露真容”的,還有松江泖港浦江源開放休閑林地。這片林地位于泖港鎮黃橋村,面積195.46畝。松江區林業部門介紹,早在2000年,這片林地就已建成,主要種植樹種為香樟、楓香、水杉、欒樹、桂花等,但因是生態片林,老百姓“看得見卻走不進”。
如今,密林已成了周邊村民休憩的好去處。新民晚報記者在現場看到,林地內增設了紅色的健身步道,步道兩旁皆是高大的樹木,有種“曲徑通幽”之感。利用疏伐木材制作的座椅散布在林中,既能休憩,又能賞景,別具一格。
更令人驚喜的是,得益于20多年的撫育,林地已發展成近自然林的狀態,因此林中的生物多樣性較豐富,還有一些別處看不見的植物。比如,林下地被植物中就有白花堇菜、紫花地丁、蕨類、活血丹、蓬蔂等,林下野花肆意綻放,樹干藤蔓纏繞生長,形成了上海版“綠野仙蹤”。
區林業部門介紹,為了讓林地保留野趣,在改造提升過程中施工方減少了挖掘和道路貫通,僅增加了簡單而古樸的驛站、廁所等設施,并改造形成了“森林秘境”“杉林晚霞”和“楓林浸染”等景觀。建成后,森林也成了黃橋村組織活動的絕佳場所,比如今年的護士節村里就在此組織了林間慢跑活動。
“林子北面就是黃浦江堤岸,目前正在進行修繕項目。等今后黃浦江邊的騎行道貫通,可以在合適位置設計入口,將郊游和騎行人群引流進林子里,并在周邊增設咖吧、飲品店等,為大家提供服務。”許鋼表示。
“走得進去”更要“留得住人”
新民晚報記者從上海市林業總站獲悉,“十三五”期間,市林業部門對城市森林游憩開展了初步探索,在全市啟動了開放式林地試點工作。“十四五”以來,秉持生態成果市民共享的初心,在探索試點建設的基礎上,通過完善林地基礎設施、優化林相結構與森林景觀,本市陸續開展開放休閑林地項目建設與布局。
截至2024年年底,上海已建設完成193個開放休閑林地,其中千畝林地17個、小微林地176個,主要分布在閔行、嘉定、寶山、松江、浦東等9個涉林區和臨港新片區,涉及76個街鎮。而在“十五五”期間,本市還計劃再建260個開放休閑林地。
如何讓林地在“走得進去”的同時更能“留得住人”?對此,市林業總站站長楊儲豐表示,目前的開放休閑林地可以說是1.0版,而在“十五五”期間,本市計劃打造開放休閑林地2.0版,主要是探索在基本開放的基礎上將林地特色與當地文旅元素更好地結合起來,在保留野趣的同時也能吸引更多游客。
他舉例稱,浦東新區張江鎮新豐村開放休閑林地“蘑力森林”采摘園內,培育了赤松茸、香菇、黑木耳、平菇等食用菌,園內設有石材和木質棧道,游客可沿著棧道在兩側尋覓、采摘菌菇。游園與采摘相互結合的方式,提升了“林地游”的樂趣,也令相對單一的林地生態效益提升為集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綜合發揮,提升了林地復合經濟價值。
“今后上海的開放休閑林地在功能定位上將分為兩種,一種是旅游目的地型,特點是建設面積相對較大、標準更高,面向的游客人群希望輻射至市中心甚至長三角地區;另一種是社區周邊型,主要是面向周邊社區居民的鍛煉、科普、游憩場所。”楊儲豐表示。
原標題:《上海已建成193個開放休閑林地,“走得進去”的同時如何“留得住人”?》
欄目編輯:羅水元 題圖來源:金旻矣 圖片來源:金旻矣 采訪對象提供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 金旻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