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經濟繁華的廣東有一群自梳女,她們舉行 “自梳” 儀式,將頭發梳成已婚婦女的發髻,宣告 “終身不嫁”。
百年后的上海,剩女人數也突破了二百萬,比清末自梳女的人數還多。
那是什么原因,讓上海這座經濟最發達的城市,有如此多的剩女呢?
仔細看下來,她們大多都屬于這兩種人。
先說第一種,是那些站在金字塔中上層的姑娘。
她們可能出現在陸家嘴的寫字樓里,也有可能出現在張江的實驗室里,這類女性大多是 985 碩士起步,月薪幾萬元往上,有的手里還攥著公司期權,年紀輕輕就買了房子。
論硬件,她們在同齡人中是佼佼者,身邊的男性就沒有配得上她們的。
不是說男性不行,而是上海的婚戀市場里,能在 30 歲前達到這種高度的男性,數量本就有限,且大多早被 “預定”。
她們之所以會 “剩”,不是沒人追,而是追的人入不了眼。
這類姑娘打小就是 “別人家的孩子”,一路踩著優秀過來,對 “匹配”帶著一種執著,比如做投行的姑娘,月薪幾萬,每天接觸的都是上市公司老板、基金經理。
見慣了千萬級別的生意,讓她跟一個月薪兩萬的程序員談婚論嫁,就算她嘴上不說,心里也是要犯嘀咕的。
更關鍵的是,她們對 “向下兼容” 有本能的抗拒。
在她們的邏輯里,自己寒窗苦讀二十年,在職場努力工作到今天,如今憑什么要為了結婚,降低生活質量?
高收入女性單著的原因很簡單,她們只想在同階層中找。
有一個女生這樣說,她一個月花在健身、護膚、進修上的錢就有兩萬,如果和條件沒她好的人結婚,總不能讓女生倒貼吧?
雖然這些女生考慮的有道理,可是她們忽略了一個現實,那就是,上海的男性,尤其是本土男性,對 “強強聯合” 的渴望遠不如女性強烈。
很多條件不錯的上海男人,可能會更喜歡找個工作穩定、性格溫順的普通姑娘,他們不一定想娶一個 “太厲害” 的老婆,因為這些女人他們怕壓不住,也怕累。
而外地來的優質男性,更喜歡把目標鎖定在 “能幫襯事業” 的女性身上,或者干脆覺得 “不如先搞錢,結婚不急”。
于是就形成了一個怪圈,優秀的女生守著自己的標準,看著身邊條件不如自己的人嫁了,心里不是不急,只是總覺得再等等,就會遇到合適的。
但是如果沒有好運的話,一般是等不來的,因為婚戀市場跟職場不一樣,男性一般看的是物質條件,女性一般看的是年齡。
再說第二種,是那些條件普通,卻把婚姻當 “跳板” 的姑娘。
這類姑娘在上海的數量更多,她們有著一份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工作,可能是在私企做行政、文員,月薪 8000 到 15000,租住在老小區里。
她們的條件中等,每一項都不算出彩,但心里有個“大城市夢”,她們想通過結婚,徹底擺脫租房生活,過上 “有房有車” 的日子。
她們的要求其實是人之常情,可問題不在“想過得好”,而在 “想一步到位”。
她們大多是想讓男方是上海本地人,有獨立婚房,月薪不低于幾萬,最好父母是體制內退休,有養老金。
她們這樣想其實也是有道理的,因為她們覺得,如果嫁過來吃苦的話,還不如一個人單著,反正一個人也能過得很好。
可現實是,符合這些條件的上海男人,可能不會想找她們。
上海家境不錯的男生,可能覺得門當戶對的本地姑娘更適合他們,或者找年輕漂亮、能讓他們 “有面子” 的外地姑娘。
一個 30 歲、月薪剛過萬的普通女性,在他們眼里,既沒有本地的優勢,也沒有年輕貌美的資本,實在算不上優選。
她們的困境,是一種需求和現實的錯位。
一方面,她們看到上海的繁華,覺得 “我既然來了,就該擁有這一切”,另一方面,又不愿承認自己的普通,總覺得 “我值得更好的”。
這種心態,容易在婚戀市場上高不成低不就,條件差的看不上,條件好的也看不上。
時間一長,因為長時間沒結婚,就成了別人口中的 “剩女”。
這個時候,一些心智不堅定的女生容易陷入 “年齡焦慮”,要么是30 歲一過,就覺得 “再不嫁就晚了”,隨便找個人嫁了,婚后出現了問題。
要么干脆破罐子破摔,說 “不婚不育保平安”。
其實她們的初衷并沒錯,因為誰都想追求更好的生活,只是現實情況,畢竟和理想不同。
而上海的包容性非常的強,在這里匯聚著無數天南海北形形色色的人,就算不結婚,也不會有人用異樣的眼光看待。
所以,不婚不育的女性在上海,只要解決情感和錢的問題,還是能過得挺舒服的。
所以說,上海的 “剩女” 現象,本質上是城市化進程的必然結果。
這里聚集了全中國最有野心、最獨立的女性,她們不再把婚姻當 “必需品”,更不愿為了結婚委屈自己。
但是,如果內心還是想結婚的話,就要意識到婚戀市場的規則。
婚戀市場對想結婚卻剩下的男女是殘酷的,它的殘酷之處在于,它不看你有多努力,只看供需是否匹配。
第一種優秀的姑娘,若想打破困局,得學會 “抓大放小”,不必要求對方處處比你強,只要在你最在意的地方,比如人品、責任感達標,其他方面不妨寬松些。
畢竟,能陪人走一輩子的,不是他的錢,而是兩個人的契合度。
第二種普通的姑娘,得先認清現實,婚姻不是向上攀爬的工具,想要階級躍升,能靠的只有自己。
與其盼著嫁個有實力的人,不如先提升自己,考個證,學門技能,哪怕月薪多漲 2000,選擇權也會多一分。
等自己站穩了腳跟,反而更容易遇到旗鼓相當的人。
其實和百年前的自梳女相比,現在的女性已經是幸運了很多。
因為百年前的女性選擇自梳,更多的是傳統婚姻對女人的剝削太過,那些在紡織廠做工的女工們不僅要做工當牛做馬,還要在家里伺候公婆,又要承受丈夫打罵,生不出兒子還要被休棄。
面對這種情況,她們獨身更多的是不得已。
而現代女性的單身,更多的是自己選擇。
在上海這樣的城市,“不結婚”不是貶義詞,它只是一種選擇,能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本身就是就已經很好了。
怕就怕,既不想妥協,又不愿努力,只會在抱怨中消耗自己。
參考資料:
從“結婚難”到“不想結”——從數據上看“城市剩女”是如何產生的看,原創2022-02-14 16:33·,上觀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