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網濰坊7月25日電(通訊員 王桂君)一株健壯幼苗的培育,藏著現代農業的“最初密碼”。為深入了解育苗產業的科技賦能路徑,2024年7月25日,山東理工大學管理學院一路前行實踐團走進中國·壽光現代農業高新技術試驗示范基地,實地探訪從種子到幼苗的全流程培育技術,感受科技如何為農業生產“筑基賦能”。
機播人工互補,播種環節效率革命
在基地的自動化播種車間,流水線的機械臂精準抓取育苗盤,依次完成裝土、播種、覆蓋、灑水等工序,節奏明快。“你看這個吸種裝置,能把種子從料盒里精準吸到穴盤里,但偶爾會出現一穴兩粒的情況,這時候就需要人工補位。”工作人員指著正在挑揀種子的工人解釋,為避免后期幼苗爭奪養分,每穴必須保證只留一粒種子,機器高效播種與人工精細補漏形成了完美配合。
實踐團成員對比了機器與人工播種的差異:機器通過傳送帶自動完成基質土填充、種子投放、珍珠巖覆蓋,全程僅需5名工人輔助監管;而人工播種則需先將土倒在地面,手動刮入穴盤、按穴點播,不僅效率低(僅為機器的1/20),還容易出現深淺不一的問題。“從播種到出苗最快10天,最多一個月,咱們自主研發的辣椒種子發芽率能達到95%以上,抗病性比普通種子強三成。”工作人員的介紹讓實踐團成員對育種科技有了直觀認識。
圖1 為實踐團觀察自動化播種流水線 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鄭安慧 攝
大棚精細管護,幼苗生長有“定制方案”
步入育苗大棚,一股濕潤的氣息撲面而來。左側的辣椒苗已長至10厘米高,葉片舒展;右側的貝貝南瓜苗剛破土,嫩黃的芽尖頂著種殼。棚頂懸掛的溫度計紅線穩穩指向30℃,“這是幼苗的‘舒適區’,超過32℃就會啟動內外遮陽網,北邊的水簾也會自動流水降溫。”工作人員指著墻面上的控制面板說,雖然大棚建設較早,未配備手機遠程控制功能,但通過旋鈕操作風口、遮陽網,仍能精準調控環境。
棚內的育苗架暗藏巧思——搖動把手,原本并攏的架子會從中間分開,露出可供人穿行的通道。“這樣擺盤時不用繞到架子兩端,左右兩邊都能輕松放置。”實踐團成員注意到,育苗盤里的基質土呈黑褐色,珍珠巖因長期澆水泛著青綠色。“這是特制的育苗土,混合了草炭、蛭石和有機肥,保水保肥能力是普通園土的5倍。”每天清晨,工人會推著水車逐盤澆水,黃色粘蟲板則像“哨兵”般立在苗間,粘住蚜蟲、白粉虱等害蟲,減少農藥使用。
圖2為試驗基地播種的種盤 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鄭安慧 攝
分級培育促優產,技術迭代謀長遠
“等苗長到4片真葉,就要開始挑苗分級了。”工作人員拿起一盤辣椒苗解釋,同一批次的苗會按高度分成1、2、3級,一穴雙苗的要拔掉弱株,確保每株苗都有充足的生長空間。分級后的幼苗會分開擺放,大苗優先發貨,小苗則留在棚內繼續養護,“南方客戶更喜歡整齊劃一的壯苗,這樣定植后長勢均勻,采收期也集中。”
實踐團了解到,基地培育的幼苗主要銷往廣東、云南等地,年銷量超千萬株。“雖然咱們現在還是人工挑苗、手動澆水,但新建的育苗廠已經用上了物聯網系統。”工作人員透露,新廠區的大棚配備了土壤墑情傳感器、智能噴淋裝置,手機APP上能實時查看溫濕度、光照數據,還能遠程控制澆水,“未來育苗會更智能,咱們的目標是讓每一株苗都帶著‘生長檔案’出廠。”
圖3 為實踐團與工作人員交流育苗大棚 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鄭安慧 攝
此次調研讓實踐團成員深刻體會到,育苗不僅是“把種子埋進土里”,更是一門融合育種、機械、環境調控的系統科學。“從一粒種子到一株壯苗,每一步都凝聚著科技的力量。”實踐團成員表示,現代農業的魅力正在于這種“精耕細作”的升級,而育苗產業的發展,正是鄉村振興“從源頭抓起”的生動寫照。
圖4 為基地領導與實踐團成員合影 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鄭安慧 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