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巴黎奧運會上,練俊杰與楊昊在男雙十米臺一躍奪金,而媒體鏡頭卻迅速切到了看臺上的教練陳若琳。
那一刻,很多人意識到:昔日的“奧運五金王”,如今已經變成了“冠軍教練”。
她不再親自跳進水里,卻依舊是那道最穩定的身影。
只是,這份穩定,是從小吃盡了多少苦、頂過了多少壓才換來的。
一
最近,加坡跳水世錦賽還沒正式開場,現場觀眾席的氛圍倒像是提前開啟了“嗨點”。
選手名單還沒全部念完,就有眼尖的媒體對準了一個肩背巨型包裹、神情鎮定的小男孩——14歲的趙仁杰。
雖然個頭還沒完全“拔高”,但趙仁杰身上的標配早就寫明了身份:陳若琳的親傳弟子。
這八個字一出,仿佛就帶上了預設金牌的buff。
畢竟,能被奧運五金王親自帶出來,不說橫掃獎牌榜,起碼也不是“普通新秀”可以歸類的角色。
他身前的陳若琳一身運動裝打扮,默默跟在隊伍末端,看上去像是個“拖隊行李”的教練員。
但大家都知道,那份“淡定”不是裝的,是從奧運跳臺上硬生生跳下來的沉穩。
雖然她現在不跳水了,但誰看不出來,只要隊員一入水,她的眼神立馬切換到“世界冠軍觀察模式”。
干凈的入水、干脆的動作,比分一出,她哪怕不說話,眉梢眼角也有答案。
她不是看比賽,是在“算成績”。
不過,這個“冠軍教練”,其實出身一點都不“天選”。
生在江蘇普通工人家庭,3歲那年父母離婚,哥哥跟母親遠走加拿大,她則被親人“隔代撫養”。
四歲半便被送進體校,結果剛泡幾天水就被跳水教練看上——說這孩子四肢長、氣質穩,正適合干跳水這行。
就這樣,一頭扎進水里,一跳就是十九年。
要論她最讓人服氣的點,絕不是站上領獎臺時的英姿,而是在日復一日訓練里磨出來的“硬撐能力”。
練跳水的孩子大多“吃得苦中苦”,但她的“苦法”堪稱升級版。
控制體重到了極致的她,一度靠“一天一餐”撐下集訓期,連體院的老師都忍不住說這孩子真能克制。
當時訓練任務強度堪比特種兵,有一回她右肘脫臼,本該休養一個月以上,但她兩周不到就拆了石膏繼續練。
別說外人,連奶奶都心疼地勸她放棄,但她只是拎起毛巾又站回跳臺:疼也要練。
更離譜的是,在一次賽前意外撞傷之后,她頂著沒完全恢復的狀態上場,還真跳出了第四名。
這事在隊里傳了好久,很多教練都感嘆:這孩子不是“能吃苦”,是“苦都認得她”。
二
陳若琳不是靠一朝成名,而是憑著一項項賽事、一次次動作、一個個傷口,慢慢熬出屬于自己的位置。
她的職業生涯就是一連串“冠軍+冠軍+冠軍”的公式,中間幾乎沒有失手的空隙。
14歲時,她配合賈童拿下女雙十米臺冠軍,當時就被媒體打上“天才少女”的標簽。
結果這位“天才”在北京奧運會一舉包攬雙人、單人項目金牌,直接跳成了“國寶”。
而所謂“伏明霞第二”的稱呼,也不光是因為她年紀輕,而是那種下水時連水花都小得讓裁判不敢眨眼的穩定感。
又一輪奧運“倫敦站”,她與汪皓再次攜手站上最高領獎臺,完成蟬聯壯舉。
四年后在“里約站”,她聯手劉蕙瑕輕松取回女雙10米臺金牌,達成了自己的“奧運五金王”。
有意思的是,旁人只看到她賽場上“極致”的冷靜,卻沒看到她晚上睡覺也在演練動作的細節。
是的,她真的是連夢里都在訓練。
隊友回憶,她做夢會翻身、抬腿、蹬床板,還時不時“啪”一下拍醒自己。
很多運動員靠比賽找狀態,她是靠夢中自檢,靠硬記硬練磨出來的“肌肉記憶”。
哪怕外界喧囂、輿論翻涌、對手升級,她在比賽中永遠沒有“翻車現場”。
別人站上跳臺的時候心跳加速、瞳孔震顫,她動作干凈、轉體利落、入水無聲,然后走下跳臺,表情沒變、成績表已經炸了。
而這份從容,并不是靠嘴說出來的,是一次次傷病來襲后自己咬牙克服下的冷靜。
尤其是在里約奧運,她明知道自己的頸椎已經出了問題,醫生的話擺得明明白白:再跳下去,后果不是“輸比賽”,是“可能癱瘓”。
她不跳,沒人說她軟。
可她選擇跳,是因為她覺得國家隊不能臨時換人,動作沒時間磨合,風險不能交給新人。
于是,她站了上去,一跳定金。
她的那次動作,看起來毫無波瀾,其實是在賭自己的運動生命。
那場比賽,她贏得不僅是金牌,更是最后一次為跳水站臺的資格。
結束后,她悄悄一個人躲進房間哭了一個小時,那不是情緒崩潰,是一種“徹底卸下”的釋放。
三
里約奪冠之后,24歲的陳若琳發出退役聲明,媒體一邊驚訝她年紀輕輕就掛靴,一邊也理解這是個不得不止步的決定。
真正意外的,其實是觀眾,大家都以為她還會堅持到東京,繼續為中國隊穩定發揮再添一筆。
但她選擇在巔峰結束,為的是不讓觀眾看到一個“勉強上場”的陳若琳。
她從不戀戰,也從不念舊,只在該出手的時候穩準狠,該離場的時候干脆利落。
這樣的運動員,放在任何時代都算一塊寶。
退役之后的她沒有徹底告別跳水,沒多久就重新回到國家隊,成為全紅嬋、練俊杰等人的主教練。
過去是自己跳水,如今是教別人跳水。
過去是她為金牌拼命,現在是她替弟子掃清障礙。
2022年,她首次以主管教練身份帶隊出戰世界級賽事,全紅嬋、練俊杰等弟子包攬4金1銀。
3個月后,又在世界杯上拿下2金1銀,被稱為“新人福將”。
奧運“巴黎站”練俊杰與楊昊摘金,而站在場邊的她,依舊穿著那身簡潔的教練服,只輕輕點了點頭。
她從“奧運五金王”變成“奧運冠軍制造機”,這中間沒有奇跡,只有延續。
她身上有老一輩人傳承下來的那種不張揚、不抱怨、不動搖的韌性。
即使肩上扛著“郭晶晶接班人”“跳水夢之隊中流砥柱”的稱號,她也從不炒作,不爭搶,只低頭訓練。
而今她隨隊再次踏上世界賽場,帶著自己的新弟子趙仁杰,邁入下一個周期的起點。
一個從十米臺跳下五次換來五塊金牌的人,如今站在看臺上,看著別人往上跳。
結語
所以,你還記得自己第一次認識陳若琳,是在哪一跳嗎?
留言說說,屬于你心中的“冠軍時刻”。
參考資料
跳水奧運冠軍陳若琳因傷退役.人民網.2016-10-21 [引用日期2020-12-12]
陳若琳為防發胖一年沒吃晚飯 父親重病瞞了她兩年.新浪奧運.2008-08-13 [引用日期2012-10-08]
南京體育學院奧運冠軍——陳若琳.南京體育學院 [引用日期2024-08-20]
陳若琳升格“奧運冠軍教練”.南通日報 [引用日期2024-08-20]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