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一條視頻悄然登上熱搜榜前列,主角不是別人,正是“水花消失術”代言人——全紅嬋。
畫面中的她不再是那個“三跳滿分”的天才少女,而是披著汗水、在訓練房奮力做卷腹,卻明顯力不從心的少女模樣。
可這次,不是比賽成敗、冠軍易主,而是一次赤裸裸的身體對抗戰,一場天賦與成長之間的正面交鋒。
一
4年前的奧運“東京”站,14歲的全紅嬋靠一套近乎完美的動作,直接刷新奧運歷史。
裁判打分毫不手軟,滿分滿分還是滿分,水花小得讓觀眾一時沒反應過來,以為轉播出了Bug。
她的采訪更是風格清奇,剛下臺,一臉認真地說:“想吃點好的,辣條。”
網友哭笑不得,感動和笑點同時被點燃,開始集體圍觀這個“吃貨冠軍”。
全紅嬋的標簽從“天才少女”迅速變成“采訪鬼才”,一句話一個熱搜,網友調侃她“跳水拿金是副業,搞笑才是主線任務”。
可別小看這個表情包制造機的硬實力,陳藝文作為她的室友兼“過來人”,早在賽前就給她撐腰:“只要她管住嘴,肯定能贏。”
跳水不是靠長相吃飯,水面小數點后幾位的波動都能決定勝負。
技術再好,體重一超標,入水炸出的浪也會炸掉成績。
這也正是全紅嬋最危險、但也最厲害的地方——控制體重這件事,簡直是跳水運動員的“隱形高壓線”。
陳藝文說得直接,全紅嬋平時的管理非常嚴格,尤其在飲食方面,連“吃不吃一口”都能上升到“戰略討論”。
畢竟,比賽時哪怕身體多一點點沉重,動作的騰空、旋轉、入水,都會出現偏差。
跳水不是看誰跳得多花哨,而是看誰的水花炸得少。
而全紅嬋在這方面,真是靠自律硬生生“咬”過了青春期初期的關卡。
彼時,大家看著這個站在奧運舞臺上的小女孩,滿眼期待,也隱隱替她捏把汗。
14歲的年紀,背負的不只是金牌,還有那種被推上高峰的光環,以及來自外界一層又一層的放大鏡。
在東京一戰成名之后,全紅嬋迅速成了廣告商爭搶的香餑餑,各種代言找上門來。
但國家隊對她的保護機制很嚴,避免她過早暴露在商業洪流中。
這也讓她保留了“比賽完去動物園放松”的孩子氣,和“在游樂園打卡拍照”的清新日常。
跳水界出了個全紅嬋,不只是出了個金牌選手,更像出了個打破傳統模板的“清流偶像”。
如果說郭晶晶是跳水皇后,陳若琳是“奧運五金王”,那全紅嬋就是在00后里跳出來的一匹“黑馬”。
可天才少年的光環,從來都只眷顧一時不眷顧一世。
二
前幾日,當陳艾森曬出一段與全紅嬋共同訓練的視頻時,曾經的“吃貨小天使”已經悄然變身“身材壯士”。
腿比陳艾森還粗,卷腹做到一半直接癱坐,鏡頭里的汗水和呼吸聲,都寫著四個字:吃力不討好。
誰都沒想到,那位干脆利落、水花如無的跳水冠軍,會在18歲這一年,和自己的身體杠上了。
這并不是懈怠,也不是放縱,而是每一個女運動員成長到某個年齡段后都會遇到的“不可抗力”——發育期。
增加的十幾厘米身高,近10公斤體重不是數字游戲,而是對跳水這種精密度極高項目的系統沖擊。
骨架拉長、重心變化,肌肉線條變松,她過去最擅長的207C動作,現在卻屢屢出錯。
跳水是門與重力賽跑的藝術,講究的不是動作花哨,而是入水時那一刻的“干凈”。
哪怕多一斤體重,水花都會跟著炸。
當年她能做到水面平如鏡,是因為身材小、力量集中,現在卻變成了“不好控的高級機器”。
在跑步機上她還是那個堅持的紅嬋,汗水照流、步伐照跑,但體能卻時常拖了后腿。
一個卷腹要鼓足氣,兩組下來仿佛打了一場仗。
而旁邊的陳艾森,動作標準、狀態穩定,畫面對比感拉滿,網友一句“她變了”,其實說出了許多人的隱憂。
這不是訓練狀態不好,而是青春期突然登門拜訪,逼著這個從不服輸的小女孩停下腳步,重新認清自己。
對觀眾來說,失望也許只是一時情緒,但對全紅嬋來說,這是天賦和現實展開的正面對抗。
跳水圈有句“行話”:女運動員最怕的,不是摔水,而是發胖。
別說爆發力、旋轉角度、水花控制,這些在專業層面嚴苛到毫厘。
就連體重計上哪怕多出0.5公斤,都可能意味著臨時加訓,或是被取消參賽資格。
全紅嬋的體能變化,成了肉眼可見的焦點,有些評論甚至直接斷言:“她狀態回不來了。”
這番話聽著冷冰冰,可放在競技體育的殘酷邏輯中,卻不無道理。
別以為這種變化只是全紅嬋獨有,哪怕是“跳水皇后”郭晶晶,當年也因為控制體重苦不堪言。
三
控制體重比訓練還苦,訓練場上的每一次測量、飲食里的每一克熱量,都是考驗。
如今,“跳水雙姝”的另一位陳芋汐,也沒逃過這道坎。
她坦言自己曾經一天稱十次體重,每頓飯都掂量熱量,一旦超標就自罰延長訓練。
她把秤帶到比賽現場,周末時間不是用來休息,而是拼命減重。
全紅嬋從小吃苦耐勞,這一點沒人質疑。
但真正難熬的是,“努力不一定立刻見效”這件事,誰來告訴她怎么熬過去?
曾幾何時,全紅嬋因為直播時豪爽的干飯操作圈粉無數,觀眾驚呼她太真實:愛吃、愛笑、愛玩,賽后說最想吃辣條。
但自從身體發育影響競技狀態,有人拿她和陳芋汐作比較,甚至還斷言:“這就是天賦消耗完了。”
可只有真正了解跳水的人才知道,自律的極限,其實就是把整個生活變成一種訓練。
從娃娃到冠軍,從村口到世界舞臺,全紅嬋不是靠吃辣條混上的。
她曾經每天只做三件事:訓練、訓練、還是訓練。
在東京奧運備戰時,她一度把跳水當成游戲,累了咬咬牙,堅持了下來。
只是如今,“再堅持一下”這件事,變得沒那么簡單了。
全紅嬋的救援信號,并非無人接收,陳若琳這位在三屆奧運會拿下5金的傳奇人物,如今親自帶教全紅嬋。
陳若琳不是只靠自律和天賦闖出來的,她經歷過三次發育變形,靠著極致的意志控制體重、克服傷病,堪稱跳水圈的“高壓碾壓機”。
她對全紅嬋的評價,是“技術穩定、水花干凈、心理素質強”,并坦言這孩子雖然倔,但只要點對了方法,就能重新站上領獎臺。
從“追星”到“拜師”,全紅嬋和陳若琳的組合,堪稱“天才+經驗”的最強配置。
只不過,老師可以指路,能不能走出去,還得靠她自己邁步。
結語
不是每一個冠軍都能永遠在巔峰,可只要她還在跳水池邊訓練、在校園里讀書、在體重表上對抗數字,她就沒有真正離開。
她或許不再是那個“跳一下滿分”的神童,卻更接近一個完整的人。
參考資料
陳芋汐領銜出戰,全紅嬋確認缺席新加坡世錦賽.魯中晨報.2025-07-04 [引用日期2025-07-04]
全紅嬋賽后發文遭差評,本人一句話回懟!.環球時報.2025-04-14
載入史冊!17歲全紅嬋成為中國奧運最年輕“三金王”.瀟湘晨報.2024-08-06 [引用日期2024-08-06]
全紅嬋今天15歲啦!最美好的年華,她走在聚光燈下.中新網 [引用日期2024-07-17]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