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特朗普政府一紙令下,對印度汽車、鋼鐵和電子產品加征最高27%的懲罰性關稅,更要求印度零關稅開放農產品市場,印度瞬間被逼到懸崖邊。
忍無可忍的印度一改往常對華態度,轉身就派外長蘇杰生前往中國,達成中印五年來首次高層訪華的歷史性畫面,王毅外長親自迎接會談。
特朗普沒想到關稅威脅竟逼走了印度,而讓他更不安的是中印接下來的行動。
美方施壓
特朗普的關稅清單像一盆冰水,澆醒了莫迪政府的“西方盟友夢”,價值19億美元的印度商品被美國課以重稅,鋁制品首當其沖。
更狠的是北約秘書長呂特的“二級制裁”威脅,要求印度切斷與俄羅斯貿易,否則“承受經濟沖擊”。
諷刺的是,歐盟2024年從俄羅斯進口了219億歐元化石燃料,比其對烏援助還多,土耳其作為北約成員國,仍是俄油最大買家,這種赤裸裸的雙標,讓印度徹底看清,所謂盟友不過是隨時可棄的棋子。
經濟上,反華行徑也讓印度遭到反噬,2021年印度吸引外資439億美元,2025年暴跌96%至3.53億美元,小米48億元資產遭凍結,OPPO工廠停工,比亞迪被拒之門外,供應鏈斷裂讓“印度制造”淪為笑談。
現實刺痛下,莫迪政府72小時內完成對華政策急轉彎,蘇杰生訪華承諾重啟直航、開放中企投資,更罕見支持中國主辦上合峰會。
印度轉向原因
不過印度的戰略轉身絕非意氣用事,而是精密算過經濟賬,中國掌握著印度制造業的命脈,塔塔集團向寧德時代求購電池技術,信實工業找隆基綠能買光伏板。
更致命的是稀土斷供,印度雖坐擁全球前五儲量,卻依賴中國精煉技術,中美貿易戰導致中國收緊出口后,印度高端產業幾乎癱瘓。
從地緣上來看,俄羅斯石油占印度進口總量的35%,但西方制裁令支付通道受阻,中俄印三國手握全球70%稀土儲量、65%鋰資源,天然形成閉環產業鏈,俄羅斯能源、中國制造、印度市場。
當美國威脅掐斷俄油貿易時,中俄印本幣結算體系成了救命稻草,也難怪印度那邊會有人說“我們從未真想對抗中國,過去全是演給美國看的”。
除了經濟貿易合作外,中印邊境的緊張局勢也漸漸緩解,2025年7月23日,中印在新德里舉行第34次邊境事務磋商,雙方肯定局勢管控進展,承諾維護和平,曾劍拔弩張的加勒萬河谷,中印士兵開始聯合巡邏。
就連近期中國在雅魯藏布江開建超級水電站,印度也一改昔日“中國威脅論”調門,沉默接受中國每日共享水文數據的誠意,實力碾壓下,對抗讓位于務實。
西方噩夢成真
而印度的此次轉向,不僅是中印兩國關系向好的開端,也意味著西方制裁體系開始崩解。
印度將俄油精煉后高價轉售歐洲,賺取巨額差價,使得歐盟對俄能源制裁淪為“自毀長城”,若中俄印三國形成“資源-制造-市場”三角鏈,歐元區將被邊緣化。
對美國來說更是戰略上的潰敗,多年拉印制華,承諾支持印度“入常”、推動“友岸外包”替代中國,美國國務院7月勒令印太13國“不許與中國合作”,如今全成泡影。
如今經濟鐵三角已顯雛形,2025年中印貿易額突破1100億美元,俄印簽署千億美元貿易路線圖,三國人口占全球40%,經濟總量占20%,手握能源、制造、市場三大王牌。
特朗普的關稅大棒本想敲打全球,卻親手將印度推入中俄懷抱,中俄印三邊機制一旦在8月天津上合峰會落地,美元霸權、西方規則、印太圍堵將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
莫迪的頓悟來得慘痛卻及時,大國博弈中,騎墻投機終將付出代價,真正的戰略自主只能靠實力與平等合作贏得,這場被美國逼出來的“龍象共舞”,正默默改變博弈格局。
參考資料
王毅同蘇杰生會談:中印應相互成就而不是相互消耗 觀察者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