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女士(化名)被小型客車高速撞擊,身體被拋飛十余米。就在傷者被緊急轉運的途中,寶山交警的預警信息已同步抵達同濟大學附屬上海市第四人民醫院創傷中心:“傷者成年女性。小型客車高速撞擊身體左側,拋飛著地。重點傷部:軀干、頭部”。這份僅30字的通報精準涵蓋傷者信息、致傷情況及重要傷部,為后續搶救按下“加速鍵”。日前,蔣女士已轉危為安。
據上海市第四人民醫院創傷中心主任陳愛民介紹,寶山區交警預報與最終診斷高度吻合。經檢查,蔣女士存在顱內蛛網膜下腔出血、左側血氣胸伴多發性肋骨骨折,以及骨盆、骶骨、脛腓骨復合骨折,“充分說明預報質量極高,為搶救提供了重要參考”。
上海四院醫務部部長兼急診一科主任馬林浩說,嚴重創傷救治需爭分奪秒,蔣女士屬鈍性創傷(即“內傷”),體表傷口無法反映實際傷情,易漏診且死亡率高,“準確了解事故細節,可顯著提升救治成功率”。
據悉,依托交警提供的預警信息,上海四院創傷中心迅速啟動高效救治流程。蔣女士抵達前,搶救室醫生已做好初步準備;她進入搶救室后,結合交警展示的包含車速、撞擊角度等細節的事故視頻,團隊快速完成評估、置管、用藥等操作,數分鐘內多學科會診人員到位,同步協調手術室、血庫等資源。整個救治過程銜接緊密,最終蔣女士順利完成手術并進入重癥監護室。
搶救室醫生許士剛介紹,交警連發的3條預警信息和現場視頻為診療提供了精準指引,“有這樣專業的隊友,有這種默契協作,為高效搶救蔣女士贏得了寶貴的時間和機會。”
“醫院授權護士預判傷情并提前呼叫資源,而精準啟動搶救資源的關鍵在于120急救人員和交警的專業支持?!标愃唇芨痹洪L說,交警團隊持續主動學習,結合案例與醫院討論致傷機制與傷情的關聯,不斷提升預報精準度。院前精準預警的交警已成為救治團隊的“黃金戰友”,為危重患者贏得關鍵生機。目前,虹口區交警支隊也在提升致傷機制預報能力,并將同類預警模式推廣至全區綜合醫院創傷中心。
據悉,寶山、虹口兩區交警先后與上海市第四人民醫院展開的警醫聯動機制已運行一年多,雙方遵循國際通行的ATMIST預警原則(年齡、時間、致傷機制、傷部、體征、處置),交警憑借現場優勢提升預報準確性,使院內團隊能提前調配資源,為外觀無明顯創傷患者提供及時評估。在嚴重創傷死亡率集中于事發后4小時、鈍性創傷易漏診的醫學規律下,上海四院通過警醫無縫銜接,持續提升“黃金1小時”搶救效率,以協同之力守護市民生命安全。
原標題:《車禍患者還在途,交警已發信息和視頻至醫院!“黃金1小時”高效救治這樣達成》
欄目編輯:馬丹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 左妍 通訊員 陳霞瓊 肖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