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通訊員 邱雨奇
7月22日,世界衛生組織專家就蚊媒傳播疾病基孔肯雅熱發出警報,提醒各國做好應對準備,避免疫情大規模暴發。截至7月23日下午,佛山市累計報告基孔肯雅熱確診病例3195例。
基孔肯雅熱刷屏,這個名字拗口的傳染病,是哪種蚊子傳播的?武漢情況如何?又該如何科學防范呢?7月24日,武漢疾控官微發布提醒。
●“罪魁禍首”長啥樣?
本次的“罪魁禍首”——蚊子界的“花臂大佬”: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俗稱“花蚊子”)。
圖源:云南疾控
它們通體深黑,身體和腿上布有醒目的銀白色斑紋,喜歡孳生于積水的容器中,每年4-10月為繁殖高峰期。在白天(尤其是清晨和黃昏)異?;钴S,叮咬兇猛。
湖北省是基孔肯雅熱流行風險的Ⅱ類地區,武漢市尚無基孔肯雅熱病例報告,既往也未報告過該疾病。白紋伊蚊在武漢市廣泛分布,一旦有病例輸入,存在引起本地傳播的風險。
●被“花蚊子”咬了,會得病嗎?
基孔肯雅病毒傳播遵循“病人→伊蚊→健康人”的路徑。
當一只“花蚊子”叮咬了正處于病毒血癥期的病人后,病毒便進入蚊子體內增殖。經過2—10天的“孵化期”(外潛伏期),這只蚊子就變成了“移動病毒庫”。當它再次叮咬健康人時,病毒便注入新宿主血液中。
注意!并非所有“花蚊子”都攜帶病毒,只有叮咬過病人的蚊子才可能攜帶病毒。同時,基孔肯雅熱一般不會通過日常接觸(如交談、擁抱、共餐等)或呼吸道在人與人之間傳播。
●基孔肯雅熱、登革熱,傻傻分不清楚?
基孔肯雅熱患者在感染后通常會在3-7天內(最短1天,最長12天)出現癥狀,大多數患者在發病當天至發病7天內具有傳染性。
1、主要臨床特征有:
突發高熱:急起發熱,體溫可達39℃以上,部分病人熱退后再次出現發熱,表現為雙峰熱,持續3-5天恢復正常。
關節疼痛:主要累及小關節,如手、腕、踝和趾關節,也可涉及膝和肩等大關節,腕關節受壓引起劇烈疼痛是基孔肯雅熱的重要特征。
皮疹:多數在發病后2-5天出現,好發于軀干、四肢的伸展側、手掌和足底,數天后消退。
2、與登革熱癥狀有異同:
相同點:均由伊蚊傳播,熱帶和亞熱帶多發,初期均有高熱、頭痛、肌肉痛的癥狀。
不同點:基孔肯雅熱發熱期較短,關節痛更劇烈且持續更久。
●別慌,可科學防控
目前沒有針對基孔肯雅熱的特效抗病毒藥物,也沒有疫苗可預防,所以防蚊滅蚊、避免叮咬是防護的關鍵。
1、個人防護不松懈
物理隔絕:家中安裝紗窗紗門,睡覺使用蚊帳。外出盡量穿淺色長袖衣褲。
化學驅離:暴露皮膚涂抹有效驅蚊劑(含避蚊胺DEET、派卡瑞丁Picaridin等有效成分),按說明足量、定期補涂。電蚊香、蚊香片也是室內好幫手。
避免“高危時段”:伊蚊白天叮咬高峰(尤其是上午6-8點,下午5-7點),減少在樹蔭、草叢、積水處逗留。
滅殺成蚊:居家發現有成蚊時,可使用市售有合格證號的殺蟲氣霧劑、蚊香、滅蚊片等衛生殺蟲劑、電蚊拍等滅蚊。
2、周邊環境要勤清理
定期清理家中的花盆托盤、水桶等積水容器,儲水容器建議加上蓋子。如果有水養植物,應勤換水和清理植物根部,避免蚊蟲產卵。
3、及時就醫莫拖延
若在流行區或被蚊蟲叮咬后,出現突發高熱、劇烈關節疼痛或皮疹等癥狀,立即就醫并告知醫生可能的蚊蟲接觸史。發病后5天內盡量待在蚊帳內或做好防蚊措施,避免被蚊子叮咬而傳播給他人。
(來源:極目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