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印度駐華大使館宣布將于2025年恢復對中國公民的旅游簽證,這一"時隔5年"的舉措被印媒稱為"雙邊關系正常化的信號"。然而細究條款便會發現,所謂"開放"實則充滿傲慢與算計——10萬元銀行流水、僅限北上廣遞簽等苛刻條件,與全球簽證便利化趨勢背道而馳,更暴露出印度對華政策中根深蒂固的"戰略焦慮"。
據悉,印度此次簽證調整,本質上是中印邊境局勢緩和后的配套動作。從喀山會晤到香客朝圣恢復,中方始終以行動兌現承諾;反觀印度,雖逐步放寬部分限制,卻仍將簽證政策異化為"籌碼"——對比中方今年向印度發放的28萬份簽證,印方的"10萬元門檻"更像是對中國游客的變相篩選。這種將經濟議題政治化的操作,與尼泊爾、馬爾代夫等鄰國爭相簡化對華簽證的開放姿態形成鮮明反差。
印度旅游部曾估算,每增加一名中國游客就能帶來約2000美元收入。但新德里顯然沒算清另一筆賬:過去五年間,印度單方面凍結留學、商務、記者等多類簽證,導致中印民間交流出現"斷層"。如今僅恢復旅游簽卻保留歧視性條款,既難以挽回中國游客流失的市場(2019年僅15萬中國游客訪印,不足赴泰人數的2%),更無助于消解因信息閉塞滋生的誤解。正如印度網友所言:“泰姬陵的修繕資金缺口已達5800萬美元,而中國游客的消費本可解決這個問題。”
當東南亞各國爭搶中國游客紅利時,印度卻把簽證柜臺變成了"信任測試場":要求申請人跨越半個中國赴北上廣面簽,其難度堪比申根簽證。這種將地緣博弈思維凌駕于經濟理性的做法,最終反噬的是印度自身——據世界旅游理事會統計,印度旅游業對GDP貢獻率長期徘徊在6.8%,遠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的10.4%。若不能從根本上摒棄"施舍心態",印度恐將再次錯失中國市場機遇。
解凍雙邊關系需要破冰的勇氣而非試探的碎步。印度若真有意推動"東向行動",就該徹底拆除簽證藩籬、重啟直航、廢除對中企歧視政策。畢竟,真正的開放從不是單方面的"恩賜",而是互利共贏的必然選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