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王八蛋”是一句極具攻擊性的罵人話,這三個字一旦出口,便如涂毒的利劍,直刺對方人格尊嚴的深處。
鮮為人知的是,這個詞的最初形態并非如此,它源自更具文化內涵的“忘八端”,在漫長的語言演變中才逐漸變成了如今的模樣。
要探究“忘八端”的含義,須了解“八端”的含義。在傳統儒家文化中,“八端”指的是儒家文化的核心道德(也稱“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
在古人看來,“八端”是做人的根本準則,是維系社會倫理和個人品德的基石。“孝”要求子女敬愛父母,“悌”強調兄弟和睦,“忠”關乎對國家或君主的忠誠。
“信”是人際交往中誠實守信的體現,“禮”倡導待人接物合乎規范,“義”指行事符合道義,“廉”要求為人清廉不貪,“恥”則是對自身過錯的羞恥心。
這“八端”涵蓋了個人修養、家庭倫理和社會責任等多個層面,是衡量一個人是否合格的重要標準。
在宋明理學日益強化的社會里,“八端”被奉為立身之本,如北宋理學大家程顥所言:“人無禮義廉恥,不可以為人。”
若有人行為悖逆這八種基本道德,便會被視為“忘八端”,就是斥責一個人忘記了這八項根本準則,背離了做人的正道。
當有人做出不孝、無信、寡廉鮮恥等行為時,人們便會用“忘八端”來指責他,語氣中充滿了對其品行的否定。
這種表達既貼合傳統文化語境,又能精準地傳達譴責之意,在當時的社會,是一種比較文雅且有分量的批評方式。
那么,“忘八端”為何會演變成“王八蛋”呢?這與語言的口頭傳播特性密切相關。在古代,識字的人占比不高,很多詞語主要依靠口耳相傳。
“忘八端”在口頭表達時,發音與“王八蛋”較為接近。尤其是在民間,人們更傾向于使用簡單、直白且具有沖擊力的語言。
“王八蛋”中的“王八”,在傳統文化里是對烏龜的俗稱,而烏龜在民間傳說中常與“縮頭”“無骨氣”等負面形象聯系在一起,后來又被引申為對品行不端者的指代。
用“王八蛋”來罵人,既保留了原有的譴責意味,又顯得更加通俗、潑辣,更能宣泄情緒,因此在口頭傳播中逐漸被人們接受和使用。
隨著時間的推移,“王八蛋”在口語中被廣泛使用,其最初的“忘八端”含義反而被大多數人遺忘。
如今,人們在使用“王八蛋”時,很少聯想到“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八端”,更多的是將其作為一句純粹的罵人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