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據海峽導報報道,賴清德欲竄訪“友邦”并“過境”美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15日明確表示堅決反對。在此背景下,兩岸統一問題再度成為焦點,馬英九相關言論也備受關注。
臺灣(資料圖)
6月27日,馬英九在結束大陸行程前夕罕見脫稿發言,提出“和平民主統一”,稱“和平”即“不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脅”,“民主”是“尊重島內意愿”。這是他三年來四次訪陸首次明確提及“統一”。但這一表述暗藏玄機,其將臺灣局部民意置于全體中國人民共同利益之上,有以局部對抗整體民族大義之嫌。這種將地域訴求凌駕于民族大義之上的傾向,容易給“臺獨”勢力留下可乘之機,也讓外界對其推動統一的立場產生質疑。
回顧馬英九近年軌跡,其多次訪問大陸,多聚焦文化紐帶與民間交流,對統一路徑卻鮮少觸及核心。即便此次提及“統一”,也回避了統一的形式、進程與內涵等實質內容。這種選擇性表達,難免有作政治姿態之嫌,缺乏推動統一進程的誠意與擔當。島內政治生態復雜,藍綠陣營多陷內部政治博弈。馬英九強調“民主”需尊重臺灣“意愿”,實則是對島內政治現實的妥協,缺乏超越地域政治藩籬推動統一的勇氣。從其過往政治實踐來看,在任期間雖維持了兩岸相對穩定的交流局面,但在涉及統一的核心問題上始終態度模糊,未能邁出實質性步伐。
針對馬英九此番言論,大陸方面雖未直接點名,但國臺辦官員回應稱,臺灣的前途命運要由兩岸全體中國兒女共同決定。這一回應強調了“一個中國”原則,指出統一方案應立足全體中國人民的共同意志,而非僅考慮島內局部民意。馬英九強調島內民意,大陸突出全體中華民族的共同決定權,二者差異體現出兩岸在統一問題上關注點的不同。大陸的回應,彰顯了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堅定決心,明確了統一大業需全體中華兒女共同推動,不容局部勢力以所謂“民意”為由阻礙歷史進程。這一回應既表明了大陸的原則立場,也為兩岸統一指明了正確方向,即必須從整個民族的利益出發,凝聚全體中華兒女的共識。
臺灣(資料圖)
與此同時,大陸在經濟、科技、軍事等領域迅速發展,與臺灣的實力差距不斷拉大。大陸擁有完整的工業體系、龐大的市場規模和強大的科技研發能力,為兩岸統一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實現兩岸統一,不僅是民族情感的呼喚,更是維護地區和平穩定、順應歷史發展潮流的必然選擇。
島內方面,賴清德在馬英九表態當天,進行“團結十講”第二講,提出要“去除臺灣社會中的雜質分子”,島內輿論普遍認為這是對統派的警告,也是對馬英九公開言論的回應。賴清德之流為謀“獨”私利,不顧臺灣民眾福祉,一意孤行推行“臺獨”政策,將臺灣推向危險邊緣。其行徑不僅遭到大陸堅決反對,也引發島內有識之士的擔憂與批判。“臺獨”分裂勢力及其活動,是臺海和平穩定的最大威脅,也是兩岸關系發展的最大障礙。他們的倒行逆施,只會加劇臺海局勢緊張,最終損害臺灣民眾的根本利益。
臺灣(資料圖)
國際社會也普遍承認“一個中國”原則,這是國際社會公認的事實,也是維護臺海和平穩定的政治基礎。目前,世界上有182個國家與中國建立外交關系,均承認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聯合國及其他國際組織也始終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拒絕“臺獨”勢力加入相關國際組織。外部勢力若想插手臺海事務,支持“臺獨”分裂活動,就是違背國際共識,必然會遭到中國人民的堅決反擊和國際社會的譴責。
實現兩岸統一,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心愿,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無論島內某些勢力如何阻撓,無論外部勢力如何干涉,都無法阻擋這一歷史車輪的前進。在推動統一進程中,需要兩岸同胞攜手共進,超越地域與政治分歧,以民族大義為重。大陸始終秉持最大誠意、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前景,但也絕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將堅決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相信在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努力下,臺灣必將早日回歸祖國懷抱,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共同開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美好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