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六七月,是無數學子走向人生新階段的重要時刻。
然而,就在這個值得慶祝的節點上,有些家庭竟然迎來了社交的滑鐵盧。
東北一戶人家花重金辦了34桌升學宴,結果到場的賓客竟然只有寥寥幾人,現場空桌林立,氣氛尷尬到了極點。
家長一邊拍視頻一邊強作鎮定,嘴上說:“沒關系”,眼神卻寫滿了落寞。
這場“擺了場子卻沒人來”的翻車升學宴,迅速引爆輿論。
原本是高考喜訊,結果變成了全網圍觀的丟臉現場,問題是,這真是朋友不給面子,還是升學宴本身出了問題?
仔細想想,升學宴早就悄悄變味了,最初辦升學宴,是為了感恩、為了分享孩子的成長喜悅。
可如今的操作,卻越來越像一場目的性極強的人情局,你來吃飯,我收紅包,我曾隨你份子,現在該你回禮。
這種赤裸裸的回本心態,讓很多人避之不及。
回頭看那場“被罷場子”的東北升學宴,訂的是高檔酒店,布置得足夠精致,一切看起來都很隆重。
可越隆重,反而越讓人心生戒備,賓客心里都有秤,誰是真想分享喜悅,誰是沖著收紅包的,現場冷熱其實早已寫在邀請函里。
而且現在信息傳得快,一個小區里誰家什么情況,一打聽就清楚,你平時不走動,臨到事兒了突然大張旗鼓地請客,別人不來也是情理之中。
而網絡上那句“就差把要錢寫臉上”的言論,雖然尖刻,卻也道出了不少人的真實想法。
升學宴原本是孩子的榮耀,如今卻被操辦得像一場精致的眾籌,不僅尷尬了家長,也綁架了孩子。
可問題的根不在這場升學宴,而在我們對“面子”的執念。
辦席設宴、裝點門面,這些行為表面看是慶祝,其實是在討一個“看得起”的姿態。
畢竟,在很多人的觀念里,孩子考上大學,不光是學業的勝利,更是整個家庭在親戚朋友面前的一次露臉機會。
如果不趁此機會辦一場像樣的宴席,就好像這份榮耀會在眾人眼里“打折”。
于是,這種心理逐漸變成了攀比和虛榮的賽場。
誰家孩子考得好,辦得大;誰家酒店上檔次,誰家親戚來得多;甚至菜品幾涼幾熱、紅包收了多少,都會被暗地里“盤點”。
本來是歡慶的局面,卻變成了一場社會關系的考試,可惜的是,真正該被慶祝的孩子,往往成了最無力的參與者。
更荒唐的是,這種熱潮已經從重點大學蔓延到普通高校、甚至是大專。只要有學上,不論好壞,都能找個理由請一桌。
但辦宴的動機早已和學業無關,有的是還人情,有的是攢禮金,有的干脆是圖熱鬧。
久而久之,升學宴就不再是對努力的回饋,而是一種標準化的社交表演。
熱鬧過后,留下的是尷尬、疲憊和那一堆堆沒人動過的冷菜。
從另一個角度看,如今社會的人際關系,也早已悄然發生了變化。
年輕人對禮尚往來的理解更趨理性,對人情消費的抵觸也更明顯。
在社交平臺上一搜,關于躲升學宴和不愿送禮的討論不在少數。
不是大家變得冷漠了,而是更傾向于將情感從經濟中剝離,回歸本真。
與此同時,現實壓力也讓人不得不慎重。
普通工薪家庭,哪怕只是參加幾個宴席,也得破費不小,更何況,近年來婚宴、滿月酒、搬家酒、喬遷宴五花八門,已經把人們的忍耐值推到極限。
人情互傷在悄無聲息中進行,而大多數人都在等一個開口拒絕的帶頭人。
這也是為什么,像這類賓客稀少的翻車現場,一出現就能掀起輿論。
大家看熱鬧之余,也是在思考,我們到底還要為虛無的面子付出多少?
孩子的成就,難道非要靠人來撐場才能證明嗎?那些沒來的人,或許不是不祝福,而是拒絕參與這場充滿功利意味的儀式罷了。
說到底,教育的成果本應是家庭和孩子的共同榮耀,不該變成人情債的籌碼。
我們給孩子講誠信、講樸素,卻又在現實中不斷包裝他們的成績,把教育的意義壓縮成一場場飯局。
這種錯位的慶祝方式,不僅誤導了孩子,也傷了他人。
真正值得被記住的升學宴,不在于桌數和禮金,而是氛圍是否真誠,初衷是否純粹。
其實,找幾個親近的朋友、請老師吃頓便飯,哪怕回老家做幾道家常菜,也足以表達喜悅和感謝。
甚至帶著孩子來一場旅行,看看外面的世界,也遠比坐在滿是空座的酒店里尷尬強撐有意義得多。
社會在進步,觀念也該更新,不再沉溺于虛張聲勢,不再迷信“排場”,這是每一個普通家庭該邁出的第一步。
升學宴是慶祝的開始,而不是人情的戰場。
讓孩子在成長中看到父母的理性與節制,比一桌無人問津的宴席,更能影響他的一生。
真正的體面,從來不是靠排場堆出來的,而是來自內心的從容與克制。
這,才是我們該給下一代留下的最寶貴財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