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臺灣省軍備局的招標公告顯示,臺軍計劃在2026年-2027年間,裝備5型總共48750架軍規商用無人機,再加上此前已經購買的3000架。
在3年后,也就是2028年,臺軍將裝備超過50000架的軍規商用無人機,
臺軍將這些軍規商用無人機分為5個等級,第一個等級是“甲級”,2年內的預計采購數量為3.4萬架。
這個等級的無人機實際上就是非常常見的商用多旋翼無人機,臺軍對其最大硬性要求,是遙控距離在6公里以上,25公里以下。
第二個等級,是“乙級”。同樣是商用多旋翼無人機,未來2年的預計采購總量是4300架,遙控距離為25公里以上,90公里以下。
第三個等級,為“丙級”。不再是旋翼類無人機,而是中型固定翼無人機,2年內的總采購量為3950架。
要求其在滿載情況下,最低滯空時間不低于2個小時,遙控距離在90公里以上。這個等級的無人機,已經可以執行戰區級的遠程偵察和火力引導任務了。
第四個等級,是“丁級”,為小型固定翼無人機,2年的總采購數為5800架,要求其滿載滯空時間在30分鐘以上。這類無人機,主要任務,是執行戰術偵察和戰術級火力引導任務。
第五個等級,是“戊式”級。屬于為垂直起降固定翼混合型無人機,2年內計劃采購700架。要求滿載滯空時間在兩個半小時以上,遙控距離超過100公里,平均飛行速度大于80km/h,起降期間可抗5級風力。
臺軍大肆采購軍用商規無人機,很明顯是在學烏軍。也就是妄圖在自己基層精確制導火力明顯不如咱們的情況下,依靠大量滿足軍用規定的商用無人機來提升自己的作戰能力。
從這點上來看,臺軍自己也很清楚。如果妄圖和解放軍打一場正面較量的現代戰爭,自己是絕對沒有勝算的。
不過,臺軍采購這么多的商用無人機,就能改變兩岸軍力對比,實現自己“以武拒統”的妄想么?顯然是不可能的。
實際上,對于俄烏軍事沖突中無人機的應用,我軍很早也就注意到了。這點從俄烏軍事沖突這幾年間,我軍公開報道中出現的各種反無人機訓練以及新裝備的反無人機器材上就可以看得出來。
俄烏戰場上兩軍的各種商用無人機,之所以能夠造成如此大范圍的殺傷。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俄烏雙方均缺乏戰役級的電磁干擾和電子壓制能力。這一點從后期俄烏雙方大量配發可干擾自殺式穿越機的電子設備后,雙方開始將裝備重心轉向光纖式自殺式無人機上也能夠看得出來。
當然,對于咱們來說,想要反制戰場上大范圍的商用無人機,目前有2個相對來說比較靠譜的選擇。
第一個選擇,是加強對戰區前線的偵察力度,尤其是距離前線5-6公里左右區域敵方無人機控制中心的發現和摧毀力度。
第二個選擇,是增加對無人作戰設備的使用力度。比如,用無人戰車、“機器狼”來代替步兵執行危險的前線突擊和巷戰任務。
這樣一來,對方的商用無人機在大部分時間內,攻擊的也是我軍的無人作戰裝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