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大學6名大學生溺亡事故,在記者的持續追蹤報道下,事故的細節與原委都被基本還原出來,但卻更讓人痛心。
據悉,東北大學與中國黃金集團簽訂了共建實踐教學基地的協議書,每年會組織學生到事發的內蒙古烏努格吐山銅鉬礦選礦廠進行畢業實習,一般為期一周或兩周。
因為這一課程性質屬于必修,想要順利畢業,學生就必須經歷這個實踐環節。
此次東北大學前來參加實習的有51名學生,還有4名老師帶隊。
55名師生先是乘坐火車抵達事故礦,然后接受企業的安全教育培訓,事發當天,師生們在企業工作人員的帶領下在廠區參觀學習,悲劇也降臨得毫無征兆。
一聲“有人掉進浮選槽”的驚呼突然響起,現場工作人員立即按下浮選機的急停開關,同時用對講機呼叫工友前倆救援,通知中控室停車,疏散師生撤離到安全位置。
期間有工作人員發現了墜落在半空的老師,第一時間將老師救起,而老師帶領的6名學生則不幸全部掉進浮選槽里。
網傳的“獲救老師重傷截肢”說法不實,有媒體在醫院了親眼見到了這位獲救老師,因為是在半空獲救的,沒有掉進浮選槽,確實是輕傷,精神狀態良好。
歷經兩個小時左右的救援,6名大學生被全部救出,但也已經全部溺亡。
可說是溺亡也并不準確,浮選槽里面裝的不是水,而是由礦石粉末、水與化學劑混合而成的礦漿,密度遠高于水,黏稠如泥漿,會堵塞呼吸道,人掉進去也會迅速下沉,無法呼吸。
渾濁黏稠的礦漿里還含有各種強堿腐蝕性藥劑,嗆入會加速窒息過程,除此以外,浮選槽內還有攪拌裝置的葉片在持續高速旋轉。
因此壓根不存在黃金救援時間,掉進浮選槽內也幾乎沒有生還概率,只能說是打撈,更何況想要在黏稠的礦漿里徒手打撈墜落人員本身就很困難費時。
可以說,6名大學生所經歷的痛苦和絕望,常人難以想象,也不忍想象。
不過浮選車間主任接受采訪稱,浮選槽的PH值在8到9左右,溫度在三四十度左右,不存在強酸、強堿和高溫的狀況,這一說法與殯儀館工作人員的說辭相符合:“遺體未受損。”
這或許是殘酷命運留給他們最后的尊嚴。
這6名同學,最大的22歲,最小的才20歲,均為東北大學的大三本科生,有人來自小縣城,有人是村里第一個考上大學的大學生,有人已經獲得保研資格,細看全是遺憾與眼淚。
得知噩耗的學生家屬悲痛欲絕,手抖得無法和人交流,卻仍要按捺住悲痛情緒,匆匆趕往事故現場,最后見一面孩子的遺體,由東北大學抽調6個善后安撫工作小組負責接待安慰。
其余45名僥幸躲過一劫的實習學生,在現場老師的安撫下,情緒平穩。
但這些尚未邁向社會的孩子們都清楚,那與他們朝夕相處的6名遇難同學的名字,從此以后再也不會出現在他們的世界里了,也是這6名同學幫他們踩了那塊注定要脫落的格柵板。
誰能不悲傷呢?誰能無動于衷呢?誰又能真正做到情緒平穩呢?
疏忽大意,懈怠責任,害了6名大學生的命。
諷刺的不僅是涉事企業驕傲宣稱的“2024年安全生產事故為零”,還有十幾天前才召開的安全生產會議,特別強調要深刻吸取國內事故教訓,強化隱患排查整治,確保安全生產。
結果到頭來成了所有高校和企業吸取他們的事故教訓。
震耳欲聾的警鐘嘹亮響起,多所高校和企業已經在爭先恐后發出暑期實踐安全提示、排查日常安全隱患,可如果這些都能早早被歸于常態,又何至于出現白發人送黑發人的悲劇?
安全第一從來都不該是句空話。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永遠銘記沉痛教訓,讓警鐘永遠長鳴,讓悲劇不再重演,或許才是對6名遇難同學最好的告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