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建設文化協會節能建筑委員會主任,王向衛專注于綠色智慧好房子的建設。在河南這片承載著中原文化根脈的土地上,民居形態始終鐫刻著時代印記 —— 從窯洞的古樸厚重到磚瓦房的規整實用,從混凝土樓房的堅固到如今對 “會呼吸的房子” 的向往,每一次迭代都映照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這位來自登封市大金店鎮王堂、深耕建筑領域數十年的 “工匠人”,正以河南省第七代綠色建筑開拓者的姿態,用綠色建材為筆、以 “五恒” 標準為墨,在河南的鄉村與城鎮間勾勒民居的未來圖景。他堅信,好的房子不該只是滿足居住面積的建筑,而是溫馨的港灣、舒適的環境、綠色與智慧疊加。從石窯洞到 “恒溫恒濕” 的現代居所,他用對建筑的赤誠與對生活的熱愛,踐行著 “讓每一棟民居都經得起時代檢驗” 的承諾,讓綠色建筑的種子在中原大地上生根發芽。
從鐵路印記到綠色轉身:王向衛的建筑初心
王向衛與建筑的緣分,是從父親用過的機械式黑色水準儀開始的。他的父親王天北是焦枝鐵路的技術骨干,早年從黨政辦秘書轉向鐵路工程設計,帶回家的黑色水準儀、綠色2B鑲金繪圖鉛筆與粉黃色的坐標圖紙,成了王向衛童年最深刻的 “建筑啟蒙”。“那時候看著父親趴在圖紙上勾勒鐵路線路,覺得尺子和鉛筆能畫出世界的樣子,太神奇了。” 這種對 “建造” 的敬畏,在他心中埋下了種子。
年輕時的王向衛,走的是傳統建筑的路子。他跟著包工頭承包工程,從最基礎的 “腳窩” 施工做起,帶領民工隊伍農閑增加收入,在學校、廣場、道路工地上摸爬滾打。在建筑行業的時光里,練就了扎實的施工技術功底,更贏得了 “不催款也主動結賬” 的口碑 —— 用他的話說,“干活得讓人放心,錢是其次,信譽才是立腳的根本”。彼時的他,經手的多是傳統大樓與民房,對建筑的理解還停留在 “堅固、實用” 的層面,直到一次夏日施工的經歷徹底改變了他的想法。
“那年夏天特別熱,工人們在板房里休息,空調一吹就感冒,汗排不出來,整個人蔫得像打了霜的莊稼。” 王向衛看著工人們難受的樣子,突然意識到:建筑不該只是遮風擋雨的殼子,更該是讓人 “舒服” 的空間。也就是從那時起,他開始關注傳統建筑的弊端 —— 冬冷夏熱、通風差、能耗高,而農村自建房尤其明顯?!袄习傩丈w房子,一輩子可能就一次,花了錢卻住得不舒坦,這不行?!?/p>
2006 年王向衛敏銳地察覺到政策與市場的變化:政府對 “三無” 施工隊的整治力度加大,客戶也越來越看重建筑的規范性與品質。他開始報名參加學習班,從新從建筑工地回到辦公室靜下心來學習,力爭成為管理層項目經理,功夫不負有心人,2015年考試通過二級建造師(建筑),水利水電工程師,這些積累徹底改變了他從傳統施工向綠色建筑領域快速轉型,以 “公司模式” 運營,成立專業的設計和施工團隊?!安皇呛唵螕Q個施工載體,是建筑行業理念轉型綠色智慧發展的轉變。” 他強調,“以前蓋房是‘蓋起來就行’,現在是‘蓋得好才行’—— 這個‘好’,就是安全、舒適、綠色、智慧、好房子?!?/p>
第七代民居的迭代:從土窯洞到 “五恒” 別墅
在王向衛的辦公室里,掛著一張他親手繪制的 “中國民間自建房迭代圖譜”,從第一代到第七代,每一代都標注著核心特征與時代背景?!皣姨岢鞘械谒拇ㄖ稍勖耖g自建房早就往前走了,自古高手在民間流傳,我不是高手,那些默默無聞深耕在民間,做出突出貢獻的老工匠們,是真正的英雄,接下來逐個挖掘拜訪他們看人家,讓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與傳統建筑得到傳承?!?他指著圖譜,話語里滿是自豪。
第一代是石窯洞與土窯洞依山而建,“老祖先的智慧” 體現在對自然風水的遵循 —— 北靠大山、前有水源,朝陽采光,“能遮風擋雨,就是從樹屋到地面最大的進步”。第二代是人字頂土木房,我國的建筑就是土木工程學,“有了‘房子’的模樣,結構更規整”;第三代是磚結構房子和平房,“材料升級了,但設計功能還很簡單,透風漏氣不合理”;第四代采用地圈梁加強柱結構與鋼窗還有塑鋼窗,“解決了沉降問題,窗戶也變成明亮的大窗,是質的飛躍”;第五代注重外觀與保溫,“外墻貼瓷磚與外墻漆過度、門窗用鋁制,室內布局合理,簡裝開始逐步向城市住宅看齊”。第六代住房是裝配式綠色材料的覺醒時代,是一代吃螃蟹的建筑人創新發展果實,更是研發推動綠色建筑的開創者。第七代綠色建筑,是在城市反哺農村,鄉村振興和田園生活的高質量發展之路同時,新時代全面走向現代化藍圖繪就之時,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和美鄉村碩果累累之時,應允而生的農村新時代大發展的壯麗美景。
農村第七代自建房的核心是‘:恒溫、恒濕、恒清、恒潔、恒靜的國家五恒標準?!?他說“這不是噱頭,是實實在在的居住體驗。能夠實現這一目標需要時間驗證,更需要社會更多喜歡熱愛民居建筑行業的同行參與引導,把中國式有溫度有感情有語言的建筑傳承發展好“。
恒溫:通過被動式設計(外墻、樓板全保溫)與主動系統(新風熱回收),讓室內常年保持 16-27℃,“夏天不用空調也不熱,冬天不用暖氣也不冷,像窯洞一樣天然舒適,但更穩定”。
·恒濕:將濕度控制在 40%-60% 之間,“夏天不潮濕,冬天不干燥,老人孩子不容易生病”。
·恒清:24 小時新風系統持續運轉,過濾 PM2.5 與異味,“關著窗戶也能呼吸到新鮮空氣”。
·恒潔:中央吸塵系統解決灰塵難題,“尤其適合有老人和過敏體質的家庭,不用天天掃地抹灰”。
·恒靜:墻體隔音、樓板減震、下水道靜音,“白天噪音不超 60 分貝,晚上不超 30 分貝,在家說話不用扯著嗓子”。
這些標準的實現,離不開綠色建材的支撐。河南向衛綠色建筑工程團隊采用的 “模塊混凝土” 就是核心材料之一 —— 工廠預制的模塊拼接成墻體,內置保溫層,既堅固又節能?!皞鹘y磚混房的灰縫處理再好,也做不到雙層保溫,咱這模塊墻,保溫效果是傳統墻體的 3 倍以上。” 他拿起一塊模塊樣品,“你摸摸,這密度,隔音效果自然好?!?/p>
更關鍵的是,第七代建筑的 “超低能耗” 特性。“國家要求 2025 年新建住宅達到超低能耗標準,咱早就做到了?!?王主任算了一筆賬:“普通農村自建房,夏天空調、冬天取暖,一年電費少說幾千塊;咱這房子,靠光伏發電補充能源,電費能省 60% 以上,幾十年就能把多花的建材錢省回來?!?/p>
綠色建材的實踐:從被動設計到主動系統
“光有理念不行,得有實打實的技術和材料?!?第七代綠色建筑,核心在于 “被動式設計 + 主動式系統” 的結合,而綠色建材是根本。
“被動式設計,就是讓房子自己‘會調節’?!?比如房屋朝向遵循 “坐北朝南”,最大化利用自然光;屋頂保溫節能設計坡度,引導雨水排放的同時兼顧通風;外墻采用模塊混凝土,阻斷冷熱傳導?!斑@就像給房子穿了件‘恒溫衣’,不用電就能保持舒適溫度?!?/p>
但被動式設計不能解決所有問題,因此需要主動系統配合。新風系統 24 小時運轉,將室外空氣過濾后送入室內,同時排出濁氣,“就算關著窗,室內空氣也是新鮮的”;中央吸塵系統通過管道連接每個房間,灰塵、異味被直接吸到室外,“避免打掃時揚塵”;隔音系統則從墻體、樓板到下水道全面覆蓋,“樓上走路樓下聽不見,下水道流水聲幾乎沒有”。
這些技術的落地,離不開規范化的施工。王主任要求團隊必須持證上崗,“二級建造師、水電工程師是基礎,還得通過綠色建筑專項培訓”。他自己更是以身作則,先后在北京、河北等地的超低能耗建筑項目實踐中學習,“河北是全國保溫與門窗技術的集散地,走在了前列特別是民間出色的團隊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咱們也不需要去再走重復之路,復制一部分,結合本地實際改進一部分,就是河南當地的自建房模型”。
在登封的一個在建項目現場,工人正在吊裝模塊墻體?!澳憧催@模塊拼接,嚴絲合縫,誤差不能超過 2 毫米。” 王向衛指著施工中的墻面,“傳統砌墻靠師傅手藝,咱這靠標準化,每一步都有規范?!?項目業主周大姐笑著說:“當初選王師傅,就是看中他這‘較真’勁兒,蓋房子是大事,就得這么細。”
從北京房山的農宅到河北保定和廊坊的別墅,再到陜西河南登封作為老家發源地、許昌的鄉村自建房,王向衛的項目越來越多?!翱蛻糇钪庇^的感受就是‘舒服’。” 他記得有位河北的業主反饋:“夏天沒開空調,屋里比外面低 5 度;冬天沒燒暖氣,穿件毛衣就行,這房子住著‘得勁’!”
重構河南民居:從鄉村振興到名師工匠的傳承
“河南是中原腹地,鄉村民居的面貌,代表著咱河南人的生活品質?!?王主任的愿景很明確:用第七代綠色建筑重構河南民居,讓更多老百姓住上 “好房子”。
他的第一步是推廣樣板房。在鄭州高新開發區的公司總部附近,有一棟第七代綠色建筑樣板房,從外墻到內飾,每一處細節都標注著 “綠色工藝”,但看得懂實物。附近他們來參觀,摸摸墻體、感受下溫度、聽聽隔音效果,自然就信了?!?目前,樣板房已接待上千名參觀者,不少人當場簽訂合同。
第二步是挖掘 “鄉村工匠名師”。懷揣感恩敬畏之心,挖掘保護老祖宗傳下來的手藝,比如傳統木工的榫卯結構,比釘子結實多了。 “河南鄉村工匠名師” 挖掘計劃,走訪各地尋找有經驗的老工匠,“他們懂當地的氣候、材料,把這些經驗和現代綠色技術結合,蓋出來的房子才更接地氣”。在汝州,一位擅長石砌工藝的老工匠被他請出山,用當地石材與模塊混凝土結合,蓋出的房子既有傳統韻味,又符合綠色標準。
第三步是帶動鄉村振興。第七代綠色建筑的施工需要大量本地勞動力,優先簽約項目所在地的村民,“培訓后上崗,一天能掙 200 元,不用外出打工就能顧家”。在許昌的一個項目中,他帶動 30 多名村民就業,“蓋完房子,他們也成了懂綠色建筑的技術工,走到哪都吃香”。
為了讓更多人了解第七代綠色建筑,還搞起了 “低成本宣傳”—— 公司團隊運營著一個抖音賬號,發布施工過程、樣板房展示、業主采訪等內容,都是精準客戶。” 負責運營的員工說,“有位洛陽的客戶,看了抖音專程來鄭州找我們,說‘就信你這實在勁兒’?!?/p>
未來已來:讓綠色成為河南民居的底色
“2035 年碳達標,2050 年碳中和,建筑行業是重頭戲。” 河南節能委員會站在樣板房的露臺上,望著遠處的農田,“農村自建房量大面廣,要是都能做到綠色低碳,那貢獻多大?”
第七代綠色建筑,正是響應這一政策的踐行?!霸鄄挥煤翱谔枺蛯崒嵲谠谏w房子?!?他說,“老百姓蓋房時多花點錢在綠色建材上,長期看是省錢 —— 省電費、省維修費,更重要的是省醫藥費,健康才是最大的財富?!?/p>
對于未來有三個愿望:一是讓第七代綠色建筑成為河南鄉村自建房的門檻;二是建立河南綠色建材的本地供應鏈,“不用再從河北運材料,降低成本,帶動本地產業”;三是把 “河南鄉村工匠名師” 的故事寫進書里,“讓他們的手藝和精神傳下去”。
在鄭州的一次鄉村振興論壇上,作為特邀嘉賓發言:“房子是家的載體,家是鄉村的細胞。當每一棟民居都綠色、舒適、智慧,鄉村振興才能真正‘活’起來?!?不少鄉鎮干部當場邀請他去當地考察。
從父親參與焦枝鐵路建設時的水準儀,到如今的模塊混凝土;從大金店鎮王堂的鄉土記憶,到遍布河南的綠色建筑項目,王向衛的人生軌跡與河南民居的迭代緊密相連。他用數十年的堅守證明:綠色建筑不是遙不可及的概念,而是可以落地生根的實踐;重構河南民居的未來,需要的正是這樣扎根土地、心懷感恩的 “匠人”。
正如他常說的:“咱河南人蓋房子,就得蓋出河南人的精氣神 —— 結實、耐用、透著股子實在勁兒,還得跟上時代,讓日子越過越舒坦?!?而這,正是第七代綠色建筑的真諦。(閻洧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