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工人日報
雨季到來,云南野生菌迎來產銷旺季。隨著野生食用菌持續“出圈”,“云菌”已成為云南高原特色農產品的一張靚麗名片。據了解,云南是我國野生食用菌的最大產區。云南木水花野生菌交易中心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食用菌從業人員為12萬~20萬人,食用菌企業約1000家,越來越多村民通過野生菌相關產業實現就業增收。
家門口的務工車間
云南保山市昌寧縣田園鎮四角田村的山林最近熱鬧起來。村民楊于芬檢查完松林間頂著濕潤松針的雞樅菌窩,步入田間用竹簍采摘一筐赤松茸。步行十余分鐘,她便來到村東頭的云味農產品有限公司,將菌子以高于市場價10%的價格過秤交貨,轉身走進8000平方米的現代化車間,熟練地戴上手套開始分揀工作。這個“家門口的務工車間”,正讓村民們的日子像剛出土的菌菇般蓬勃生長。
四角田村曾是典型的“空心村”,全村881戶中近半數家庭有外出務工者。2023年村“兩委”瞄準林下經濟,以“黨組織+合作社+企業+農戶”模式破局,將閑置校舍改造成野生菌加工廠,引進云味農產品有限公司建立標準化生產線。從此,村口的車間成了村民的“聚寶盆”:春季撿菌、夏季加工、秋冬包裝,曾經“養在深閨”的野生菌經過分揀、清洗、凍干等工序,變成附加值提升150%的“四角田菌寶”。“現在每天步行10分鐘上班,既能照顧老人和孩子,每月還有3000元工資。”村民楊于芬說。
企業以高于市場價10%收購農戶的野生菌、畜禽產品,合作社再以低于市場價10%批發加工品供村民自主銷售,企業每年還將5%的利潤反哺村集體。這種“產供銷”一體化模式,讓村民既是“生產者”又是“受益者”。數據顯示,車間旺季單日收購野生菌超2噸,支付農戶收購款20余萬元,帶動20名全職技工、90名季節工和30個家庭代工點就業,2024年全村戶均增收3400元,村集體經濟突破20萬元。
從撿菌人到“菌向導”
“這是最常見的黃牛肝菌,這是可以烤著吃的青頭菌,這是有微毒的見手青,要高溫過油才能吃。”在楚雄彝族自治州南華縣雨露白族鄉的灑披武村委會,采菌向導段建平正帶領一批來自山東省的游客開啟采摘野生菌之旅。彝族婦女搖身一變成了附近有名的菌向導,每年七八月份,每天要接待20人以上的拾菌團隊。
近年來,雨露鄉依托“世界野生菌王國”“中國野生菌之鄉”“中國野生菌美食縣”三塊“金字招牌”,通過探索“龍頭企業+村黨總支+農戶”合作模式,經營主體拓客引流、村黨總支整合資源、村民當好“菌向導”實現三方優勢互補,互利共贏,走出了一條農文旅融合聯農帶農新路徑。
“村黨總支擔負野生菌保育促繁和封山育菌的責任,菌向導按村黨總支的統一安排分片分組負責林區內游客找菌、識菌、撿菌、食菌體驗全過程,景區市場主體著力做好拓客引流。”雨露鄉灑披武村黨總支書記何瓊秀介紹道。2024年灑披武村通過與花樹大村蘑菇小屋合作,建立了一支有85人的“菌向導”服務隊伍,按每名游客50元收取導菌科普服務費。目前,已接待游客3.57萬人次,“菌向導”實現人均收益2.1萬元,村集體增收26.8萬元。
野生菌新職業人
隨著雨季來臨,云南野生菌批量上市,位于昆明市官渡區的云南木水花野生菌交易中心交易量飆升,琳瑯滿目的野生菌擺滿了市場各個攤位。
在云南涵露菌業有限公司商鋪門口,擺放著多筐野生菌,旁邊還有皺皮辣椒和紫皮大蒜。此時,一名主播通過直播,向網友介紹野生菌的價格和做法。隨后,云南涵露菌業有限公司的員工宋阿姨,將顧客選購好的野生菌整齊地放入打包盒內,然后根據野生菌的品種放入配料,比如皺皮辣椒、大蒜、火腿片等。
據公司老板馬先生介紹,每年都會有省外的顧客找他買野生菌。今年開始,他免費贈送配料。“今年6月開始,我通過平臺直播賣菌,吸引到了更多省外顧客。”馬先生說。
新商機也催生出了新興的“職業打包人”。為了讓食客在24~48小時內吃上新鮮的野生菌,木水花市場有7家打包商戶、30多位職業打包人。“一月的工資近8000元,但是非常辛苦。打包最多的是松茸,包裹按公斤收費,生意最好時每戶每天打包1000多件包裹,平均每5分鐘打包一件。”打包人馮師傅說。市民和游客也表示,在市場里購買后打包一條龍服務方便快捷。
本報記者 黃榆
《工人日報》(2025年07月25日 05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