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夏日的內蒙古自治區烏蘭毛都草原,恍如無垠碧海,起伏草甸像一陣陣綠浪,涌向與遠山相接的天際。碧海綠浪間,成群牛羊悠然自得,或低頭啃食牧草,或側臥在草地上休憩,若隱若現的澄澈溪流蜿蜒流淌,倒映著天光云影,輕輕訴說著草原上的那些人和事。
“空窗期”不空
休牧是這些年草原上的一件大事。2022年開始,在每年春季牧草返青期,興安盟科爾沁右翼前旗(以下簡稱“科右前旗”)烏蘭毛都草原600多萬畝草場會進入不少于45天的休牧期。這期間,當地通過實施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讓草原“帶薪休假”。
羊群歇腳的時候,牧民也沒閑著。從銷售牛羊肉的直播間到傳統札薩克圖的刺繡工坊,再到奶香四溢的傳統奶制品車間,他們正用智慧與勤勞將休牧期的“空窗期”轉化為增收“黃金期”。
走進科右前旗烏蘭毛都蘇木敖力斯臺嘎查,遠遠望去,牧民廖根全家的后山上網圍欄兩邊的草色截然不同,一邊如平鋪的翡翠錦緞,微風吹過,草浪翻涌著細碎的光,仿佛綠寶石在陽光下流轉;另一邊雖然牧草長勢也不錯,但是草色明顯淺了許多。
“長得更好的草場就是我家的。我家草場從今年休牧期到現在一直都不放牧,加上這段時間雨水好,草勢自然長得更旺些。”廖根全說,休牧期間牲畜得舍飼圈養,幾次休牧期下來,感覺舍飼圈養綜合養殖成本更低。
廖根全心里有本賬,“家里草場比較小,過去大部分草場都是租賃的,還得請羊倌,算下來成本不低。自己舍飼圈養,前期投入雖然多一些,但成本得到有效控制,再加上家里還有一些耕地,種些青貯玉米等,通過種養結合也能控制成本。如果請人代放牧,一年一頭牛比舍飼圈養還要多花五六百元”。思來想去,今年租賃的草場到期后,廖根全決定不再續租,而是對原有棚圈進行改造升級,再添置些農機設備,全年舍飼圈養。
如今,廖根全家里的拌料機、鏟車等設備已經添置完畢,還享受到了農機補貼,“舍飼圈養的機械化水平已經很高,我們兩口子不用干多少活。這些天,我們還在考察自動喂料機、飲水槽等設備。這兩年牛價不是很理想,今年恢復了些,我們準備學著飼養育肥牛,收入情況應該會更好些”。
烏蘭毛都蘇木副蘇木達常立說,牧民對草原很有感情,對休牧政策十分擁護,不過在休牧期草料不夠、飼養成本高等問題也客觀存在,有不少牧民通過舍飼圈養、半舍飼圈養以及種養結合、優化養殖結構等方式來降低成本,目前效果不錯。
科右前旗的休牧政策涉及草畜平衡區的4個蘇木鄉鎮、22個嘎查村,休牧面積679.4萬畝。休牧期間,牧草得以休養生息,牧民對草原生態價值的認識提高了,生產生活方式也隨之轉變。
“養殖方式向舍飼圈養、科學養殖轉變,更注重通過品種改良、養殖結構優化提升效益,還涌現出牧旅融合發展、草原直播帶貨等發展新模式,牧民的增收渠道進一步拓寬。”科右前旗農牧和科技局副局長韓永林說。
草原繡娘美
在烏蘭毛都薩日朗巾幗民族手工藝品專業合作社里,來自烏蘭毛都蘇木薩仁臺嘎查的牧民陳秀蓮正向合作社理事長、札薩克圖刺繡老師秀云請教刺繡技藝。
“我家有2000多畝草場,養了200多只羊、30多頭牛,休牧期間除了儲備草料還得花錢買飼料,做刺繡能給家里增加點收入。”陳秀蓮有刺繡基礎,學起來比普通學員快一些。
在滿族屯滿族鄉特布格日樂嘎查,針線活成了牧民白薩仁的第二職業。2023年休牧期,白薩仁守著400只羊沒法放牧,羊舍里的羊一天就要吃不少飼料,入不敷出的情況讓她犯了難。
當地舉辦的札薩克圖刺繡培訓班引起了她的興趣,既可以學習傳統刺繡,還能增加收入,她第一時間就報了名。經過近兩個月培訓,她做的第一件札薩克圖老式刺繡枕頭被游客以398元的價格買走,令她信心倍增。如今她已是一名成熟的繡娘,今年休牧期接到刺繡枕頭、刺繡馬甲、刺繡煙袋、刺繡錢袋等訂單,收入近1萬元。
“我們合作社的繡娘有20多位,大多是周邊的牧民婦女,還有100多位牧民婦女與合作社合作,主要在家里完成刺繡。”秀云說,刺繡工作時間地點靈活,適合牧民婦女在閑暇時間完成,札薩克圖刺繡工藝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刺繡作品認可度高,線上線下均有銷售。
“現在,我們不僅提供場地、培訓,還給訂單支持,大家都挺認可的。”下一步,秀云準備將刺繡作品與當地的特色食品包括牛肉干、奶制品等結合進行推廣。
達瑞巴雅爾是烏蘭毛都蘇木烏布林社區的興安盟蒙和嘎樂農牧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合作社有7000多畝草場,養著800多只羊,還有100多頭牛找其他牧戶代放或托管。
休牧期間,牲畜主要依賴購買飼草料進行圈養,每年飼養成本得增加幾萬元。為填補這部分費用,合作社拓展了奶制品加工與羊肉精深加工等業務。
和廖根全一樣,達瑞巴雅爾也有一本賬。“奶皮子、奶豆腐、黃油等奶制品一年銷售額可達50多萬元,這些奶制品的奶源,合作社自己可以生產一些,扣除所有成本,每年利潤能有10多萬元;羊肉加工方面,每年也有10余萬元收入。這兩年這些產品賣得還不錯,大家都挺忙,休牧期也根本閑不下來。”達瑞巴雅爾正在積極嘗試直播帶貨,他參加了相關培訓,希望能進一步打開市場,提高產品的市場影響力和盈利能力。
紅火直播間
春喜,今年36歲,來自科右前旗滿族屯滿族鄉滿族屯嘎查,是直播帶貨的牧民網紅。
春喜放牧多年,家里有6000多畝草場,水草茂盛,牛羊肥美。“這些年我們休牧政策執行到位,草場長勢喜人,不過牛羊行情卻不太好,而且還有中間商賺差價,于是我就想試一試直播帶貨這條路,一方面拓寬銷售渠道,另一方面還能提高產品單價。”
說干就干,2023年開設短視頻賬號后,春喜忙得不亦樂乎。淳樸的春喜、美麗的草原及原生態的牧民生活,贏得了網友認可,在各個平臺有了幾萬粉絲量。
直播間銷售的草原羊肉、羊排等產品頗受市場歡迎,客戶遍及全國各地,今年預計能賣500只羊。為配合線上銷售,春喜還在科右前旗開了一家實體店,生意同樣紅火。
直播間設在家門口草原上,春喜鏡頭里美麗的烏蘭毛都草原成為粉絲的向往之地,不少粉絲表達想過來體驗草原生活的想法。
“這不,我已經購置了兩頂蒙古包,正在裝修中。不久之后,粉絲就能到我家來感受牧民生活了。”春喜說。
春喜的牧戶游還在路上,牧民青格爾的蒙古包已經有不少游客光顧了。作為滿族屯滿族鄉阿拉坦敖都嘎查返鄉大學生,20多歲的青格爾2年前在當地政府的鼓勵支持下,利用自家草場與查干伊德非遺傳承技藝發展起特色文旅項目。
“我家在‘草原宿集’附近,給我們帶來了不少散客。”青格爾提到的宿集是烏蘭毛都草原上首家草原宿集,集民宿、營地、餐飲、美術館、書店、馬場、酒吧等豐富業態于一體。
“剛開始也就收拾了兩三間屋子,沒想到反響挺好。”今年開始,青格爾家主動發展牧戶游,建設了6座高端住宿蒙古包和餐飲包,日接待量有20多人。
“草原‘帶薪休假’休得好,草場長勢不錯,游客來到草原上參與牧戶游的體驗就好多了。”青格爾也有本賬:牧旅融合發展帶來的收入增長,完全能覆蓋休牧期增加的成本,七八月正是旺季,單日收入最高超過5000元,比去年同期漲了三成。
目前,“草原宿集”項目周邊有50多戶牧民,通過多種方式與項目方結成了利益共同體。
“不管是租用牧民草場用于騎馬等文旅項目,還是推薦客戶前往牧民家中參與體驗活動,又或者是采購牧民的牛羊肉、奶制品作為民宿酒店食材,都為牧民拓寬了增收渠道。”“草原宿集”業主方、興安盟文旅投資集團市場營銷總監王慶華說,公司在與牧民共同保護好這片草原的同時,積極引導牧民提升經營意識,幫他們更好地適應文旅經濟發展需求。
守護草原就是守護大家共同的家園,這些年在休牧政策的推動下,草原越來越美,草原上發展的門路也越來越多。
滿族屯滿族鄉黨委書記吳長海感慨,以前鄉里年輕人都想往城里跑,現在不一樣了,不少年輕人回來了,有的進行科學養殖,有的辦起了牧戶游,既能照顧家里,收入也不錯。上了年紀的牧民,也能在景區里干點零活,幫忙照看一下馬匹,給游客講講草原上的故事,還能多一份收入。
“當然,如果休牧期牧民還能有專項的飼草料補貼就更好了。”吳長海笑著說。(作者:余 健 來源:經濟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