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寧波籍企業家虞仁榮先生的發起下,浙江省和寧波市政府鼎力支持,寧波東方理工大學(英文名:Easter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ingbo)于2025年6月21日正式獲教育部批準設立。讓人驚喜的是,建校僅33天,寧波東方理工大學就以第一完成單位的身份,在國際頂尖期刊《Science》上發表了重磅研究成果,強勢“打破校史”!下面,就讓小編帶大家一起拜讀一下這篇《Science》。
極端升溫引發海洋熱浪頻發:2023年全球海洋迎來“最熱一年”
2023年,地球海洋表層溫度突破歷史極值,席卷全球的海洋熱浪(Marine Heatwaves, MHWs)在持續時間、覆蓋范圍與強度方面均創下紀錄,總活動量高達53.6億°C天平方公里,較1982年以來的歷史均值高出三倍標準差以上。這些極端事件不僅引發了珊瑚礁大規模白化、魚類產量下降等生態危機,也對依賴海洋資源的產業與人類社會構成深遠沖擊。面對全球變暖背景下極端氣候事件的頻發,深入理解其成因與機制,已成為應對氣候挑戰的重要課題。
在此,寧波東方理工大學曾振中教授團隊聯合張東曉院士基于高分辨率的ECCO2再分析數據與OISST衛星觀測數據,系統分析了2023年全球海洋熱浪的空間分布、演化過程與主導機制。研究指出,北大西洋、西南太平洋、北太平洋與熱帶東太平洋是MHWs最顯著的區域,其中北大西洋事件的重現周期高達276年,凸顯了其極端性。通過混合層熱收支分析,團隊厘清了不同區域海洋熱浪的主要驅動因素,為今后極端海洋事件的預測與適應提供了關鍵科學依據。相關成果以“Record-breaking 2023 marine heatwaves”為題發表在《Science》上,第一作者為Tianyun Dong
全球海洋熱浪全面爆發:強度、范圍與持續性齊創新高
2023年,全球范圍內的MHWs在多個指標上均突破歷史紀錄。熱浪總持續時間達120天,是1982至2023年平均值的近四倍,覆蓋全球96%的海洋面積(歷史平均為73.7%),平均強度達1.3°C(高于歷史均值0.98°C)。尤為顯著的是,北大西洋的異常升溫事件被評估為276年一遇,西南太平洋為141年一遇,分別位列全球最極端事件之列。圖1展示了MHW活動指標(1a)、持續時間與強度趨勢(1b),以及四大關鍵區域的空間分布(1c)和占比(1d)。其中,北大西洋熱浪貢獻了全球累計強度的最大比例(圖1d),其平均海表溫度異常達4倍標準差,成為推動該年全球MHW異常的主導力量。
圖1:從1982年到2023年的全球MHW分布。
跟蹤2023年MHW的演變
追蹤時間序列顯示,北大西洋的熱浪始于2022年6月,一直持續至2023年末,累計持續時間達525天,創下區域最長記錄(圖2D)。該熱浪的峰值出現在2023年7月,強度最高超過3°C,平均強度長期維持在1°C以上。統計顯示,7月至10月是該區域海洋熱浪的高發期,發生概率超過30%(圖2D下方彩色點標)。如此持久的熱浪極大超越了多數海洋生物的熱耐受閾值,構成嚴重生態壓力。
西南太平洋的熱浪始于2022年11月中旬,并在2023年3月達到峰值,總持續時間達410天(圖2C),顯著超越2015–2016與2017–2018年塔斯曼海MHWs。這一事件在強度上表現出26.7%為三級嚴重等級、44.7%為二級強等級,最高平均強度為1.3°C(圖2C)。此外,該熱浪還被認為與2023年初侵襲新西蘭的強颶風Gabrielle密切相關,揭示了海溫異常對極端天氣系統的激發作用。
2023年3月起,伴隨東太平洋型厄爾尼諾逐漸成形,該區域熱浪同步增強,并于9月下旬達到強度峰值(圖2E)。該事件持續時間超過半年,其中9%被判定為三級嚴重等級,58%為強等級,最高平均強度達1.63°C(圖2E)。ENSO(厄爾尼諾-南方濤動)在此過程中的調控作用至關重要,通過削弱信風與抑制上升流,促進暖水堆積,從而增強熱浪的形成與持續。
與其他區域短期爆發不同,北太平洋自2019年起就維持著持續熱異常,2023年該趨勢進一步強化。數據顯示,2023年5月至7月間熱浪達最高峰,最大強度為1.51°C(圖2B)。此區域熱浪在每年8月至9月最為頻繁,是典型的季節性高發區。
圖2:2023年代表性MHW事件的子集
多機制耦合驅動:揭示熱浪形成幕后推手
研究通過混合層熱收支分析,厘清了四大區域MHWs的驅動機制,具體機制在圖3中分區域呈現。在北大西洋,2023年Azores高壓系統顯著減弱,導致低云覆蓋減少與混合層變淺(圖3A–C)。這促使短波輻射增強,成為海洋加熱的主導因素。南北向海流輸運(M.adv)進一步助推熱量聚集,共同驅動長時熱浪。西南太平洋則受到高空反氣旋系統影響(圖3D–F),其東北側風向擾動強化了向南輸送暖水的經向環流,同時低云量減少增強短波輻射吸收,形成海洋熱量堆積。北太平洋熱浪主要由增強的短波輻射與蒸發冷卻減弱共同驅動,1°C/年的升溫幾乎全部由表面熱通量貢獻(圖3G–I),水平與垂直海洋環流在其中作用較弱。熱帶東太平洋則因ENSO驅動的海氣耦合變化表現出最復雜機制(圖3J–L)。海面暖異常促成熱浪,而深層熱躍層變動增強了垂直輸送(V.adv),與水平輸運共同構成熱收支的主力。這種三維海洋環流的協同推動,導致了異常強烈的升溫事件。
圖3:關鍵區域中MHW的主要因素。
多重影響與未來展望:預警系統亟待升級
研究最后指出,MHWs的生態、社會與經濟影響正變得愈發深遠。極端升溫可引發海平面上升、珊瑚礁崩塌、海洋物種遷移與捕撈業衰退等問題。著名的“暖斑”事件曾導致初級生產力銳減、氧氣含量降低與海洋酸化加劇,最終影響人類食品安全與沿海經濟發展。
更令人擔憂的是,2023年的熱浪事件可能預示著海洋氣候系統已接近臨界轉折點,其頻率、持續性與廣泛性遠超以往。面對可能到來的新常態,研究團隊呼吁建立更加精細的地球觀測網絡與MHW早期預警系統,提升對極端海洋事件的預測與應對能力。
未來,全球氣候治理不僅需要加強陸地碳排放的管控,也需聚焦海洋熱量變化的深層機制,通過跨學科融合與技術創新,為海洋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保駕護航。
來源:高分子科學前沿
聲明: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作者水平有限,如有不科學之處,請在下方留言指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