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億多年前的地球曾是一個“冰雪世界”。當時的空氣含氧量是今天的1.2倍至1.7倍,傳統觀點認為,在這段高氧冰期,海洋應該更“健康”。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領銜的國際團隊研究揭示,“高氧+冰室”的組合,并不意味著3億多年前的海洋一直生機盎然。
▲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大氣成分與海洋氧化狀態
01
高氧冰期
海洋暗藏“缺氧危機”
中國貴州羅甸盆地保存著3.1億年前至2.9億年前連續沉積的碳酸鹽巖,這些“巖石日記”記錄著遠古海洋的呼吸。
通過分析巖石中的鈾同位素(238U/235U),團隊首次精確“測量”了當時海底的缺氧范圍。
▲石炭–二疊紀之交古地理與華南羅甸盆地納慶剖面柱狀圖
結果顯示,盡管處于高氧冰期,鈾同位素比值卻多次驟降。這意味著海底缺氧區域反復擴張,最嚴重時可能覆蓋了4%至12%的海底面積!
更為關鍵的是,每次缺氧擴張都伴隨著“異常信號”: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快速飆升、碳同位素出現負漂移(類似給地球“驗血”,發現碳來源突變)。
結合火山活動、植被演化等地質事件,團隊利用CPU生物地球化學模型“復盤”了當時的碳循環:雖然大冰期有機碳埋藏增加會降低大氣二氧化碳水平,提升氧氣水平,但間歇性的巨量碳排放(可能來自火山噴發或有機物大規模分解)仍會打破平衡,導致氣候變暖,進而使海洋表層水溫升高、溶解氧減少;同時,海水中有機質的沉降消耗大量氧氣,導致底層海水逐漸“缺氧”。
▲碳-磷-鈾模型結果及其與相關地化指標的對比
02
給現代的“氣候警示錄”
這項研究提醒人類:地球氣候系統遠比想象中復雜,即使在“高氧+冰室”的理想狀態下,全球變暖仍可能觸發海洋缺氧。
三億年前的海洋生物曾經歷過這樣的危機,而今天的人類正站在另一個關鍵節點。
現代海洋正面臨由全球變暖引發的缺氧風險,海水升溫后溶解氧減少,加上污染物排放,部分海域甚至已出現“死亡區”。
人類不僅要關注二氧化碳濃度,更要警惕變暖本身給海洋生態帶來的連鎖反應。缺氧區的擴張可能讓魚類、貝類等生物失去家園,甚至引發區域性生物滅絕。
控制碳排放、保護海洋,或許是人類最好的選擇。
論文鏈接:
https://doi.org/10.1073/pnas.2420505122
來源: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責任編輯:王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