閏六月,是指農歷為了保持與公歷(陽歷)的回歸年同步,古人采用設置閏月的方法解決的一個月份。以二十四節氣分為節氣和中氣,則沒有中氣的這個月被歷法規定為“閏月”,稱作“閏某月”。如果閏月在六月后面,就是閏六月。
一年中,地球與太陽的距離時近時遠。地球離太陽遠的時候,是公歷6月左右,運動慢,所以兩個中氣的間隔時間長,最長的超過了31天。按之前平均30.5天的長度算,月份中沒有中氣的可能性大,閏月的可能性就大。所以閏四月、閏五月、閏六月的機會多。
《步蟾宮·閏六月七夕》
顧貞觀〔清代〕
玉纖暗數佳期近,已到也、忽生幽恨。
恨無端、添葉與青梧,倒減卻、黃楊一寸。
天公定亦憐嬌俊,念兒女,經年愁損。
早收回、溽暑換清商,翻借作,蘭秋重閏。
女子默默計算著與心上人相會之日漸近,卻莫名生出怨恨,青梧添葉,本是季節更迭的自然現象,但在女子眼中卻成了“無端”增添的煩惱,天公似乎也憐憫這位嬌俏的女子,念及她一年來的愁苦與損耗,以重閏之年的兩個七夕,使其煩悶得以緩解。“翻借作”句:謂閏六月已行秋令,可借作七月,使七月有重閏。
《滿庭芳 傍有何山亦佳閏六月初七夜戲為天孫賦此》
王世貞〔明代〕
玉露初零,金飆微送,銀浦垂靜還波。
七襄人倦,纖手擲魚梭。
記得年時此夜,雙星聚、樂事還多。
生綃底,天雞唱醒,低語別牛哥。
黃昏腸斷處,無情烏鵲,忘卻填河。
漸轉低、瑤斗蹙損青蛾。
方悟朱明宰閏,排年月、恨殺羲和。
常記取,人間天上,要好便多磨。
這首詞《滿庭芳》以七夕為背景,借牛郎織女的神話傳說,抒發了人間天上愛情多磨的感慨。詞中融匯了神話元素與人間情感,意境優美而略帶哀愁。
《減字木蘭花 閏六月初七》
吉珠〔清代〕
遙情兩兩。盼到而今猶悵望。
如此良宵。烏鵲南飛不架橋。
金風玉露。辜負盈盈河漢女。
迢遞佳期。恐是仙家好別離。
這首《減字木蘭花》以七夕為題,巧妙化用牛郎織女典故,抒寫天上人間的相思之苦。詞風婉約清麗,情感纏綿悱惻,深得小令含蓄雋永之妙。
《?伯庭中新植海棠閏六月重作花賦柬》
潘祖蔭〔清代〕
一樹垂垂瘦可憐,似聞手植曲闌邊。
已隨艷日爭宮體,更借余霞補綺天。
漢苑夢回深雨后,蜀屏露挹早秋先。
何妨美醞傾千斛,共醉花前笑作顛。
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一株瘦削卻風姿獨特的花樹,全詩融入了宮廷意象與文人雅趣,展現出一種既華美又略帶感傷的詩意境界。
《閏六月,立秋後暮熱,追涼郡圃二首》
楊萬里〔宋代〕
夏欲盡頭秋欲初,小涼未苦爽肌膚。
夕陽幸自西山外,一抹斜紅不肯無。
上得城來眼頓明,暮山爭獻數尖青。
垂楊舞罷西風葉,一葉多時獨未停。
以夏秋之交的景物變化為題材,通過細膩的觀察和靈動的筆觸,展現了自然界的微妙變幻,體現了楊萬里"誠齋體"的典型風格。
《解連環 丁巳閏六月初七夜為牛女解嘲,和悔堂、遠春兩弟作》
張玉珍〔清代〕
寂寥亭榭。正桐陰斂碧,月鉤低掛。
算好景、已屆仙期,奈緣阻新秋,閨逢長夏。
數隔三旬,未許鵲橋先駕。
盼纖云四卷,耿耿銀河,素影斜瀉。
頻催漏聲幾下。想天孫此際,離情難寫。
為寄語、莫漫縈愁,譬青女姮娥,一生常寡。
小別無多,又奚必、織停梳罷。
惹人間、畫樓數處,納涼夜話。
以七夕傳說為題材,通過細膩婉約的筆觸,抒寫牛郎織女相會受阻的悵惘,并寄寓人間離別的普遍情感。全詞構思精巧,意境優美,體現了婉約詞派的典型風格。
《閏六月初七夜月》
楊橫〔清代〕
南訛莫認火西流,顧兔高懸略似鉤。
四日魄生方入夜,七回弦上未成秋。
先期乞巧穿針線,后月舒光照女牛。
半露姮娥能卻暑,廣寒深處玉為樓。
全詩融合天文知識與神話傳說,呈現出獨特的藝術魅力。"火西流"指南火星西沉的天文現象,"顧兔"指月亮,通過"略似鉤"的比喻勾勒出新月形態。
《玲瓏四犯?閏六月初七日作》
沈謙〔清代〕
小月窺人,早半枕新涼,客睡初醒。
珠瀉高荷,悵望碧池煙暝。
枉了盼著佳期,今夜依然孤另。
問幾年、積下馀剩,算出恁般節令。
西窗立盡梧桐影。雨蘇蘇、隔河微映。
錦機料得無心織,空把云鬟整。
屈指殘暑易消,且按著、離情待等。
不似人天畔,羈旅歸,期無定。
全詞情景交融,意境凄美,展現了婉約詞風的典型特征。上片以"小月窺人"起筆,用擬人手法寫出初秋月夜的清冷氛圍。"珠瀉高荷"二句勾勒荷塘夜色,暗喻時光流逝。下片"西窗立盡梧桐影"延續孤寂意境,雨聲與隔河微光更添凄涼。"錦機無心織"化用織女典故,暗示相思之苦。
《閏六月望日立秋》
愛新覺羅·弘歷〔清代〕
遙天今日火星流,最好平分夏與秋。
紈扇已輸一半冷,宵砧欲動十分愁。
團團玉鏡懸云漢,疊疊金波印斗牛。
欹枕蛩聲吟不了,那知蝴蝶是莊周。
"團團玉鏡懸云漢,疊疊金波印斗牛"轉寫夜空壯麗景象,玉鏡喻滿月,金波指星河,與牛斗星宿相映成趣,構成一幅璀璨的天象圖。
《閏六月望日立秋》
鄧云霄〔明代〕
剩得閒身水石旁,眠云弄月醉波光。
西風又到雙梧樹,北牖新添六月涼。
階下候蟲知節序,鏡中華發問行藏。
秋來多少思莼客,得似登樓在故鄉。
全詩意境清幽,語言凝練,展現了詩人思鄉之情。
《虞美人 閏六月初七》
沈宜修〔明代〕
年年新月鉤簾小。鵲語星橋早。
鴛鴦樓上罷流黃。正是香生碧簟、夜來涼。
今宵空惹回腸切。數盡螢明滅。
雙娥蹙淚濕嬌愁。拚取恨隨槎影、再悠悠。
以七夕為背景,通過細膩婉約的筆觸,描繪了閨中女子在七夕之夜的孤寂與愁思。全詞意境優美,情感纏綿,展現了婉約詞派的典型風格。
《滿庭芳 閏六月十九夜暑甚夢后作》
楊芳燦〔清代〕
青乳初零,索華微暈,天風別樣高寒。
弄梭人倦,垂手玉闌干。
指點瓊田萬頃,三山遠、紫府程寬。
知何處,飛來饑鳳,偷啄碧瑯玕。
銀彎。橋未就,盈盈一水,香霧迷漫。
聽瑤笙幽咽,清響隔云端。
坐到榆花影瘦,秋如水、孤對晶盤。
銖衣薄,綃衫換著,千二百輕鸞。
以七夕傳說為經緯,織就一幅天上人間的綺麗畫卷。全詞熔神話想象與人間情思于一爐,呈現出空靈縹緲的意境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