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細心的公眾發現,7月24日是農歷六月的最后一天,轉天,也就是7月25日,并沒有迎來農歷七月初一,而是閏六月初一。這是怎么回事呢?
中國天文學會會員、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楊婧解釋說,農歷是我國傳統歷法,是一種陰陽合歷。
農歷月以月球繞地球運行周期即朔望月為準,朔望月平均長度是29.53天,累積12個朔望月,也就是一個農歷年的長度,為354天或355天,與一個回歸年(365.24天)相差11天左右。
我國古代天文學家考慮到這一點,在編制歷法時,為使每月中都含有月相的意義,就以朔望月為主,同時兼顧一年季節變化,采用置閏月的方法解決這個問題。也就是在19年中安排7個閏月,這樣農歷年的平均長度和回歸年的平均長度基本相符。
置閏的規則不是隨機的,而是根據二十四節氣來確定。農歷歷法規定,每個農歷月都有一個中氣,如果某個月中不包含中氣,就算作上一個月的閏月,稱為置閏。
楊婧表示,閏六月并不罕見,本世紀這100年里共有六次,分別是2017年、2025年、2036年、2055年、2074年和2093年。
來源:新華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