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圭海四記原創,文章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圭海四記專注于閩南本地化文史研究,主要記錄以海滄為中心的龍同海地區的文史現象,因地域及見識局限,難免主觀臆斷,歡迎指教、批評。
以下合計約2,375字,如有缺失、紕漏,敬請留言告知:
宋制,有進士科、有諸科,而進士科為重。進士科試詩、賦、雜文各一首,策五首,帖論十帖,對春秋或禮記墨義十條。帖制以所習經掩其兩端,中開一行,裁紙為帖,隨時增損可否,或得四、或得五、得六為通。墨義如云作者七人,則對云七人某某也,謹對;如云請以注疏對,則對云注疏云云,謹對;有不能記憶者,則云對未審。諸科者,即九經、五經、開元禮、三史、三禮、三傳、學究、明法諸科也。其制各隨所治經,以帖書墨義多寡為通否。其曰特奏名者,太祖開寶制,舉進士及諸科不中、閱貢籍曾經十五舉以上終場者,試論一道,或進士、或諸科皆賜本科出身。仁宗景祐以后,南省就試進士五舉年五十、諸科六舉年六十,嘗經殿試進士三舉、諸科五舉,雖試文不合格,毋輒黜,皆以名聞,謂之特奏名。(崇禎《海澄縣志》)
宋制,有進士科、有諸科,而進士科為重。進士科試詩、賦、雜文各一首,策五首,帖論十帖,對春秋或禮記墨義十條。諸科者,即九經、五經、開元禮、三史、三禮、三傳、學究、明法諸科也。其制各隨所治經,以帖書墨義多寡為通否。其曰特奏名者,太祖開寶制,舉進士及諸科不中、閱貢籍曾經十五舉以上者,試論一道,皆賜本科出身。仁宗景祐以后,南省就試進士五舉年五十、諸科六舉年六十,嘗經殿試進士三舉、諸科五舉,雖試文不合格,毋輒點,皆以名聞,謂之特奏名。(康熙《海澄縣志》)
宋制,有進士科,有諸科,有特奏名,而進士科為重。進士科試詩二,賦、雜文各一首,策五首,帖論十帖,對春秋或禮記墨義十條。諸科者,即九經、五經、開元禮、三史、三禮、三傳、學究、明法諸科也。其制,各隨所治經,以帖書墨義多寡為通否。其曰特奏名者,太祖開寶制,舉進士及諸科不中,閱貢籍,曾經十五舉以上終場者,試論一道,或進士,或諸科,皆賜本科出身。仁宗景祐以后,南省就試進士五舉、年五十,諸科六舉、年六十,嘗經殿試進士三舉、諸科五舉,雖試文不合格,毋輒黜,皆以名聞,謂之特奏名。(乾隆《海澄縣志》)
《宋史·選舉志》:凡進士,試詩、賦、論各一首,策五道,帖論語十帖,對春秋或禮記墨義十條。太平興國八年,始分三甲。神宗篤意經學,改法罷詩、賦、帖、經、墨義,各專治易、詩、書、周禮、禮記一經,兼論語、孟子。每試四場,初大經,次兼經大義,凡十道,后改論語、孟子、義各三道。次論一首,次策三道,禮部試增二道。元祐初,尚書省請復詩賦,與經義并行。四年立經義、詩賦兩科,凡詩賦進士于易、詩、書、周禮、禮記、春秋、左傳內聽習一經。初試本經義二道,語、孟、義各一道,次試賦及律詩各一首,次論一首,末試子史時務策二道。凡專經進士須習兩經,以詩、禮記、周禮、左氏春秋為大經,易、公羊、谷梁、儀禮為中經,愿二大經者聽,不得偏占兩中經。初試本經義三道,論語義一道,次試本經義三道,孟子義一道,次論策。如詩賦科,并以四場通定高下,而取解額中分之,各占其半。紹圣初,詔進士罷詩賦,專習經義,廷對仍試策。徽宗崇寧三年,詔天下取士,悉由學校升貢,其州郡發解及試禮部法并罷。大觀四年,詔更行科舉一次。宣和三年,詔罷天下三舍法,并以科舉取士。高宗紹興二年,定詩賦經義取士。第一場詩賦各一首,習經義者本經義三道,語、孟義各一道;第二場并論一道;第三場并策三道;殿試策如之。自紹圣后舉人不習詩賦,至是始復。(嘉慶《同安縣志》)
《宋史·選舉志》:凡進士,詩、賦、論各一首,策五道,帖論語十帖,對春秋或禮記墨義十條。太平興國八年,始分三甲。神宗篤意經學,改法罷詩、賦、帖、經、墨義,各專治易、詩、書、周禮、禮記一經,兼論語、孟子。每試四場,初大經,次兼經大義,凡十道,后改論語、孟子、義各三道。次論一首,次策三道,禮部試增二道。元祐初,尚書省請復詩賦,與經義并行。四年立經義、詩賦兩科,凡詩賦進士于易、詩、書、周禮、禮記、春秋、左傳內聽習一經。初試本經義二道,語、孟、義各一道,次試賦及律詩各一首,次論一首,末試子史時務策二道。凡專經進士須習兩經,以詩、禮記、周禮、左氏春秋為大經,易、公羊、谷梁、儀禮為中經,愿二大經者聽,不得偏占兩中經。初試本經義三道,論語義一道,次試本經義三道,孟子義一道,次論策。如詩賦科,并以四場通定高下,而取解額中分之,各占其半。紹圣初,詔進士罷詩賦,專習經義,廷對仍試策。徽宗崇寧三年,詔天下取士,悉由學校升貢,其州郡發解及試禮部法并罷。大觀四年,詔更行科舉一次。宣和三年,詔罷天下三舍法,并以科舉取士。高宗紹興二年,定詩賦經義取士。第一場詩賦各一首,習經義者本經義三道,語、孟義各一道;第二場并論一道;第三場并策三道;殿試策如之。自紹圣后舉人不習詩賦,至是始復。(民國《同安縣志》)
政和二年壬辰莫儔榜:
弘治《八閩通志》
何靜,知福清縣。
正德《漳州府志》
何靜,龍溪人也。累官朝奉郎,知福清縣。
萬歷癸酉《漳州府志》
何靜,知福清縣。
萬歷癸丑《漳州府志》
何靜,龍溪人。朝奉郎,知福清縣。
崇禎《閩書》
何靜。
康熙《福建通志》
龍溪縣何靜,知福清縣。
康熙《漳州府志》
何靜,龍溪人。朝奉郎,知福清縣。
乾隆《福建通志》
龍溪縣何靜,知福清縣。
乾隆《海澄縣志》
何靜,三都人。朝奉郎,知福清縣。
乾隆《漳州府志》
何靜,朝奉郎,知福清縣。
同治《福建通志》
漳州龍溪何靜,知福清縣。
光緒《漳州府志》
何靜,朝奉郎,知福清縣。
注曰:何靜,為目前已確定的海滄籍人物中,最早的進士。估為大埕人,待考。
合集推薦:
卷七 選舉志
茲土久遠,追遠不易,只為留存一個有溫度的圭海記憶。
——Amoynotes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