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美國財長貝森特在鏡頭前拋出"禁止中國購買俄伊石油"的強硬表態時,華盛頓的決策者們或許正期待北京方面的妥協。
然而不足24小時,中國外交官的身影已出現在德黑蘭。7月23日,中俄伊三國代表圍坐一堂的畫面,像一記響亮的耳光打在華盛頓臉上——美國的"長臂管轄"不僅未能奏效,反而加速了對手的抱團取暖。
貝森特在宣布中美第三輪經貿磋商將于下周在瑞典舉行的同時,突然將矛頭指向中國與俄羅斯、伊朗的正常能源貿易。他威脅將對中國購買俄伊石油征收100%關稅,并暗示這將成為磋商的核心議題。這種把經貿談判與外交脅迫捆綁的伎倆,暴露了美國在俄烏戰場和中東困局中的戰略焦慮。
美國財長(資料圖)
就在美方發言余音未散之際,中國外交官已飛抵德黑蘭。
7月23日,中俄伊三方會談在伊朗外交部舉行,重點聚焦伊核問題與解除單邊制裁。三國外交官明確達成共識:未來數周將舉行各層級持續磋商。中方代表更前所未有地公開表態,反對某些國家的非法單邊制裁,誓言維護伊朗正當權利。
這一連串動作,恰似在美方劃下的"禁區"內插上了鮮明的旗幟。
特朗普政府的戰略誤判令人咋舌。
當美俄烏克蘭談判破裂后,特朗普突然轉向普京發難,指責對方"言而無信",隨即拋出對俄石油征收100%關稅的威脅。更荒謬的是,這種因雙邊矛盾就株連第三方的霸道邏輯,被直接套用在中國身上。
殊不知,中國與俄伊的能源合作基于市場原則,豈容他國置喙?
中方的反擊精準打在美方痛處。當華盛頓企圖在能源領域孤立對手,三國卻在德黑蘭協調解除制裁的路線圖;當美財長威脅將正常貿易政治化,中方直接將維護貿易自主權與反對霸權捆綁推進。這種多維反制揭示了一個冰冷現實:單極霸權時代正在終結,任何試圖以強權改寫他國政策的行為終將適得其反。
美國財長(資料圖)
歷史往往驚人相似。
美國對伊朗持續多年的極限施壓未能迫使其屈服,如今將同樣手段復制于中國,結果只會更加難堪。中國擁有全球最完整的工業體系、最大規模的外匯儲備和最廣闊的市場縱深,豈會因能源采購受限而低頭?
美方幻想通過關稅大棒迫使中國放棄戰略伙伴,無異于癡人說夢。
這場圍繞石油的博弈,本質上關乎國際秩序的重構。
當新興經濟體開始用本幣結算能源交易,當"去美元化"浪潮在亞非拉蔓延,美國霸權的根基正在動搖。中俄伊的靠攏不是偶然——三國貿易額在2024年突破3000億美元,能源合作占比超六成。
美國(資料圖)
美國越是揮舞制裁大棒,越會加速這個替代體系的成熟。
德黑蘭會晤的硝煙尚未散去,斯德哥爾摩的中美磋商已進入倒計時。
但勝負天平早已傾斜:當美國還沉溺于"不許購買"的霸權指令時,中國已用實際行動證明,自主外交政策不容干涉。特朗普政府的離間計既未能拆散中俄伊協作,反讓三國在反制單邊制裁的旗幟下靠得更緊。
國際格局的深刻變革從不因強權意志而轉向。
中國用外交行動昭告世界:任何以鄰為壑的霸權行徑終將自食其果。未來中美關系的走向,取決于華盛頓能否認清這個基本現實——平等尊重、合作共贏,才是大國相處的正道。
當制裁大棒淪為笑柄,對話協商的大門始終敞開,這才是破解困局的終極密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