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關稅談判這件事上,特朗普確實笑不出來,他前腳剛宣布了幾份貿易協議,后腳就被5個國家擺了一道。
?——【·特朗普的貿易霸凌引發眾怒·】——?
特朗普前腳剛宣布和日本、菲律賓、印尼達成三份新貿易協議,后腳就被韓國、印度、馬來西亞、加拿大、阿根廷五個國家集體“打臉”。
美國一直要求韓國解除對30月齡以上牛肉的進口禁令,還要加大美國大米進口。韓國直接甩出數據:去年光美國牛肉就買了22.2億美元,大米配額里美國占了32%,這已經是很大讓步了。
但特朗普還想獅子大開口,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直接放話:牛肉和大米市場沒得談,這是“紅線”!原本定好的25號美韓經貿磋商也黃了,韓國代表飛到美國后,美國財長突然“行程變動”,擺明了是給韓國下馬威。
可韓國不吃這一套,轉身就去和東南亞國家談農產品合作,擺明了要讓美國嘗嘗被晾在一邊的滋味。
印度更剛。美國要求印度削減乳制品關稅,印度連WTO規則都搬出來了,保留對美征收報復性關稅的權利!印度新德里電視臺還特意在美代表團來談判前放風,就是要讓美國知道,別想在農產品上占印度便宜。
要知道,印度的乳制品市場一年能有幾百億美元,美國眼饞不是一天兩天了,但這次印度鐵了心不松口,甚至還聯合東盟國家搞了個乳制品出口聯盟,擺明了要和美國對著干。
馬來西亞也不含糊。美國要求延長電動汽車稅收減免、減少電力和金融領域外資限制,馬來西亞總理安瓦爾直接拒絕:這涉及到馬來人和土著的優惠待遇,沒商量!
馬來西亞的棕櫚油、橡膠出口本來就受美國關稅影響,現在又被要求開放敏感領域,當地漁民和中小企業直接上街抗議,政府要是讓步,國內政局都得不穩。所以馬來西亞寧可承受25%的關稅,也絕不松口。
加拿大和阿根廷更絕。加拿大各省省長直接抱團,公開宣稱要“更多與中國打交道”,還聯合墨西哥搞了個北美農產品聯盟,繞過美國直接對接亞洲市場。
阿根廷更狠,特朗普任命的駐阿大使拉梅拉斯因為發表“對抗中國”的言論,被阿根廷省長基西洛夫直接罵“滾回家”,國內民眾還發起了“抵制美貨”運動,逼得美國國務院趕緊出來滅火。
?——【·五國聯盟的反擊邏輯與策略·】——?
這五個國家看似分散,實則暗藏玄機。他們的“紅線”其實都是沖著美國最在意的領域去的:韓國卡住農業,印度護住制造業,馬來西亞守住資源,加拿大和阿根廷則從地緣政治上拆臺。
韓國的農業紅線最具象征意義。韓國人對國產牛肉和大米的執念,本質上是對食品安全和文化主權的捍衛。美國想通過開放市場控制韓國農業供應鏈,結果觸發了韓國民眾的“民族情緒”。
去年韓國爆發的“牛肉抗議”還歷歷在目,這次政府要是讓步,恐怕青瓦臺又得被燭光包圍。所以韓國寧可承受汽車關稅上漲,也要保住農業自主權。
印度一邊在WTO起訴美國違反規則,一邊和東盟、中東國家簽署自貿協定,把原本出口美國的紡織品、藥品轉向這些市場。
印度還聯合巴西、南非搞了個“新興市場農產品聯盟”,專門和美國的農產品出口搶份額。美國想通過關稅逼迫印度開放市場,結果反而把印度推向了更廣闊的國際合作。
馬來西亞的棕櫚油和橡膠占全球出口量的40%以上,美國卻想通過關稅逼迫馬來西亞減少對本地產業的補貼。馬來西亞反手就和中國、印度簽訂長期供應協議,還聯合印尼成立“棕櫚油價格聯盟”,直接和美國大豆、玉米出口打起了價格戰。
加拿大各省長的“親華”表態,其實是對美國“北美優先”政策的報復。美國在USMCA協議里要求加拿大汽車產業必須用40%的美國零部件,這直接損害了加拿大車企的利益。現在加拿大轉頭和中國談電動汽車合作,就是要告訴美國:別想把盟友當提款機。
阿根廷的反應則更直接,拉梅拉斯的言論觸碰了拉美國家最敏感的“主權紅線”,阿根廷不但驅逐了他,還聯合巴西、智利搞了個“南美反干預聯盟”,擺明了要和美國的“門羅主義”對著干。
值得注意的是,五國的反擊并非孤立事件。就在他們行動的同時,越南、土耳其、南非等國也在悄悄調整貿易策略,減少對美依賴。這種“去美國化”趨勢,讓特朗普的“單邊主義”成了無源之水。
美國,正在為自己的“自作孽”付出代價。這場由五國掀起的反擊風暴,或許只是個開始。當越來越多的國家意識到,對抗霸凌比妥協更有出路時,美國霸權的黃昏,真的要來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