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期,北京親子游市場迎來升溫。多家旅游平臺數據顯示,今年暑期親子訂單占比已突破40%,成為拉動家庭出行增長的核心力量。攜程、飛豬、去哪兒等OTA數據顯示,北京親子類項目搜索熱度同比增長超200%,其中涵蓋研學、非遺、科技體驗等高互動項目的“沉浸式親子游”成為最受歡迎的選擇。
親子研學游成出游新趨勢
信旅游表示,截至6月中旬,暑期出游人數同比增長70%,GMV增幅80%,其中親子家庭已占出游人群的82%,比去年明顯上漲。民航系統數據顯示,暑期國內航線中親子旅客占比已達34%,親子游市場不僅熱度空前,也呈現出“高頻次、高復購、重體驗”的新趨勢。
親子研學游呈現短時化、小團化、線上聯系為主等趨勢。北青報記者咨詢研學機構了解到,現在的親子研學出游跟團以線上溝通為主,且人數多控制在20人以內,團體活動也是以半天一天的短時活動為主、大多數時間里可以親子自由互動。
隨著暑期親子研學熱度持續升溫,北京不少研學機構也推出了多種促消費政策,包括“充值優惠”“多次卡次抵扣”及“朋友同行減免”等方式,旨在通過價格機制吸引新客、穩固老客。從研學機構產品內容來看,北京親子研學路線大致可分為三類:以故宮、中軸線、胡同街區為代表的歷史人文類;以國家博物館、首都博物館為代表的博物教育類;以及以中國科技館、天文館展覽為代表的科技探索類。
在親子家庭集體出游的過程中,研學機構的角色正從“單一講解者”轉變為“路線規劃+體驗引導”的綜合服務者。他們不僅承擔課程內容設計和講解任務,更注重整體路線規劃、互動環節策劃、配套攻略準備,成為親子研學體驗背后的“隱形操盤手”。
文旅教育融合開啟親子游新范式
一群身著漢服的少年手持竹簡,在復原的古代書院中參與“開筆禮”儀式,高聲誦讀《論語》章句;孩子們戴上VR眼鏡“潛入”海底,與虛擬的海洋生物“互動”,學習海洋生態知識;學生們化身考古工作者,在模擬發掘現場小心翼翼地清理“文物”碎片,拼接歷史的密碼……
這些并非影視劇場景,而是當下流行的“沉浸式研學游”的真實寫照。在文旅融合與教育改革的雙重推動下,沉浸式研學游正以其獨特的體驗感和教育價值,成為連接課堂與社會、知識與實踐的重要紐帶,引領著體驗式學習的新潮流。
沉浸式研學游究竟是什么?與傳統研學游相比,它的核心差異在于“沉浸感”的營造。傳統研學多以“參觀+講解”為主,學生如同“移動的聽眾”,被動接收信息,往往游過即忘。而沉浸式研學游則通過場景再造、角色代入、技術賦能等手段,構建一個高度擬真的學習環境,讓參與者從“旁觀者”轉變為“參與者”,在互動中主動探索知識。
這種“沉浸”體現在多個維度。在場景營造上,不少研學基地通過建筑復原、道具布置、服飾還原等,打造“穿越感”。河南安陽殷墟博物館推出的“小小考古家”項目,將部分發掘現場復刻為體驗區,學生穿上考古服、手持洛陽鏟,在專業人員指導下學習土層識別、文物清理等技能,親身感受考古工作的嚴謹與樂趣。在國家典籍博物館“文獻管理員”項目中,有著“責任監督員”這一角色——這是前一天因出色完成“古籍修復”任務獲得的“職務晉升”。這種角色賦予讓孩子們在無形中理解“責任”的含義,項目組特別設計了“崗位考核制度”,比如“小館長”若連續三次講解錯誤,會被暫時“停職培訓”,待重新通過考核才能上崗。
這些項目徹底打破了傳統研學“大巴接送、導游講解、拍照打卡”的流水線模式。數據顯示,參與沉浸式研學的孩子平均專注時長達到92分鐘,是傳統研學的3.2倍;83%的孩子會在活動后主動查閱相關書籍或紀錄片,學習主動性顯著提升。北京市文旅局研學項目負責人接受采訪時曾表示:“好的研學不是告訴孩子‘這是什么’,而是引導他們思考‘我能做什么’,角色體驗讓知識從‘被告知’變成‘被發現’。”
研學式親子游緣何爆發式增長
沉浸式研學游的興起并非偶然,而是政策引導、市場需求與技術發展共同作用的結果。近年來,國家多次出臺政策推動研學旅行發展,2023年教育部等11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明確提出,要“開發一批育人效果突出的研學旅行活動課程,建設一批具有良好示范帶動作用的研學旅行基地”。政策的支持為沉浸式研學游提供了發展土壤。
與此同時,家長對教育的需求也在升級。傳統的“觀光式”旅游已無法滿足家庭對“寓教于樂”的期待,而沉浸式研學游恰好填補了這一空白。某在線旅游平臺2024年發布的《親子研學消費報告》顯示,68%的家長在選擇研學產品時,最看重“互動體驗性”,其次是“知識專業性”和“場景真實性”。
市場數據印證了這一趨勢的火熱。中國旅游研究院發布的《2024年中國研學旅行發展報告》顯示,2023年我國沉浸式研學游市場規模達1280億元,同比增長47%;參與人次突破3000萬,其中6-15歲青少年占比72%。2024年暑期,包含“沉浸式”“實景體驗”標簽的研學產品預訂量同比激增210%,故宮、敦煌莫高窟、三星堆博物館等文化IP推出的沉浸式研學項目,提前一個月便售罄。
從地域分布來看,沉浸式研學游已形成“南北呼應、多點開花”的格局。北方以歷史文化為核心,如北京故宮的“故宮里的小侍衛”項目,讓學生在實景中學習宮殿建筑知識;南方則側重自然科學與非遺體驗,如廣東丹霞山的“地質探險家”項目,學生通過實地考察、模擬實驗,理解丹霞地貌的形成原理。
北青報記者采訪了北京新東方文旅的員工,她表示:“沉浸式研學游的價值,在于讓學生在真實的場景中理解知識的意義,培養他們認識世界、解決問題的能力。未來,我們期待它能在規范中發展,真正成為素質教育的‘第二課堂’,讓更多孩子在體驗中愛上學習,在探索中收獲成長。”
從故宮的紅墻到敦煌的壁畫,從深海的奧秘到太空的浩瀚,沉浸式研學游正以一種更生動、更深刻的方式,讓知識走出書本,也成為一種文旅與教育的融合創新。
實習生/李怡默 曹潔
攝影/實習生 曹潔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藺麗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