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聯手
在特朗普單方面挑起全球關稅的時刻,7月22日,“中俄聯合海洋科學考察”啟動儀式在俄羅斯遠東港口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舉行。兩國科研人員于23日乘坐俄“拉夫連季耶夫院士號”科考船出發,赴白令海和太平洋西北部海域開展科考活動。
(非中俄聯合海洋考察現場畫面)
這一消息,看似只是一次普通的科研行動,實則蘊含著極為深遠的意義。
眾所周知,中俄是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這種關系堪稱當今國際關系中的典范。兩國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諸多領域都有著極為密切的合作。在政治上,雙方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從聯合國安理會的投票協調到金磚國家機制的深化建設,中俄在國際事務中保持著高度的協調與配合,為多極化世界格局的鞏固注入穩定能量。在經濟領域,2024年中俄貿易額突破 2400億美元大關,能源管道如同鋼鐵動脈將西伯利亞的油氣輸送至中國腹地,俄羅斯的小麥、大豆通過遠東港口源源不斷進入中國市場,這種互補性合作在全球產業鏈重構的當下顯得尤為珍貴。
釋放3個重大信號!
說回這次海洋科考,釋放了3個重大信號。
其一,對俄羅斯而言,這無疑是進一步加深與中國外交關系的重要契機。在當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下,俄羅斯面臨著來自西方的諸多壓力。而與中國在海洋科研等領域加強合作,能夠讓俄羅斯在國際合作中拓展新的空間,增強自身的國際影響力。通過與中國科研人員的攜手探索,俄羅斯不僅能在海洋科學研究上取得新突破,還能在外交層面感受到來自東方的堅定支持。這種合作帶來的不僅僅是科研成果,更是一種戰略層面的支撐,有助于俄羅斯在國際舞臺上更加從容地應對各種挑戰。
其二,從中俄雙邊關系來看,此次科考有利于推動更多貿易往來。海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與經濟發展息息相關。通過聯合科考,雙方對海洋環境、資源分布等情況有更深入了解,這將為未來在海洋相關產業的合作奠定堅實基礎。比如說,在漁業資源開發方面,雙方可以依據科考成果,更科學合理地規劃捕撈區域和強度,實現漁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同時促進漁業貿易的發展。又比如,在海洋能源勘探上,中俄可以憑借聯合科考獲得的地質數據等信息,共同開展深海油氣等能源的勘探與開發,帶動相關產業鏈的發展,從而進一步擴大雙邊貿易規模,實現經濟上的互利共贏。
其三,從全球視角來看,此次科考的意義更是不可估量。當前,全球氣候變化問題日益嚴峻,對各個區域都產生了深刻影響。白令海和太平洋西北部海域在全球氣候系統中占據著重要地位,氣候變化對該區域的影響機制十分復雜。而中俄此次聯合科考,聚焦古海洋學、古氣候學及生態系統研究,通過對這些領域的深入探索,將幫助人類更深刻地理解北太平洋 — 北極區域的氣候演變規律。這對于預測未來環境變化趨勢,制定全球性的應對氣候變化策略提供關鍵科學依據。想象一下,如果我們能更準確地預測氣候的變化,就能提前做好農業生產、城市規劃、災害預防等各方面的準備,減少氣候變化帶來的負面影響,這對全人類的福祉而言,其價值難以估量。
說在最后
自15年前中俄海洋科學家首次聯合科考以來,兩國科研人員攜手攻克了諸多科學難題,建立起了深厚的互信與友誼。2017年成立的 “中俄海洋與氣候聯合研究中心”,更是將兩國在海洋科研領域的合作推向了機制化、常態化。此次聯合科考,是后疫情時代下,雙方首次恢復這一重要合作,它不僅是對過往合作成果的延續,更是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開啟了中俄海洋科研合作的新征程。
海洋科學考察不僅僅是對海洋的探索可考察,更是通過考察的行為,在外交、經濟、科研乃至全球可持續發展等諸多層面有著重要意義的行為,可以說這是在為人類共同命運體做貢獻。這也是大國該有的擔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