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沒有流量密碼,但如果您覺得文章合您口味,那隨手的一個關注、點贊、收藏、評論或者轉發都是對我最大的支持,謝謝。
本文展示的僅為個人觀點,如果不同意見歡迎在評論區交流。
今天依舊介紹下世運會里的格斗類運動項目
柔術
柔術運動起源與發展
柔術(Jūjutsu)誕生于日本戰國時代(1467-1615),是武士在戰場失去武器時使用的綜合格斗術,核心為“以柔克剛”——通過關節技、摔投與壓制技術,利用對手力量反制。江戶時代(1603-1868)因和平禁武令,柔術從致命戰場技術轉型為平民防身術,發展出超過700個流派,如關東的“起倒流”強調摔技,關西的“天神真揚流”精研關節鎖與壓制。此時訓練聚焦“形”(套路對練),而非實戰對抗。
明治維新時期(1868年起)柔術因“去武士化”政策瀕危,直到嘉納治五郎整合多個流派(尤其天神真揚流與起倒流),于1882年創立講道館柔道。他剔除危險技術(如踢擊、插眼),增設“亂取”(自由對抗)與段位制,推動柔術體育化。此舉引發傳統派反彈,部分拒絕改革的柔術流派轉入地下傳承,而柔道借1930年代日本軍警推廣及1964年入奧,成為國際主流。
1914年,日本柔術家前田光世移民巴西,將古柔術傳授給格雷西家族。卡洛斯·格雷西與弟弟艾里奧·格雷西融合地面纏斗技術,創立巴西柔術(BJJ) ,其核心是以弱勝強的“地面戰哲學”。1993年,霍伊斯·格雷西在首屆UFC無規則賽中連勝三名對手,僅憑寢技制服體重遠超自己的敵手,震驚世界。此后BJJ成為綜合格斗(MMA)必修技,并通過國際巴西柔術聯合會(IBJJF)推行道服段位體系,發展出競技柔術賽事,形成與日本柔術、柔道三足鼎立的現代格局。柔術在1997年芬蘭拉赫蒂世界運動會上成為正式比賽項目。成都世運會柔術比賽設搏擊、寢技、套路、殘疾人柔術4個分項,19個小項,共132名運動員參賽,賽期3天。比賽場地為12米×12米的賽墊,運動員須身著白色道服。
搏擊
是兩名運動員間進行的對抗性比賽,運動員在對方身體有效得分部位實施擊打、踢技等技術動作獲得分數。按照站立位擊打、摔法、地面壓制(降服)三個技術環節,裁判員根據得分有效性進行判分,得分高者獲勝。
寢技
寢技是柔術的決勝核心,涵蓋關節鎖(關節技)、絞技(絞技)及壓制控制(固技)三大類。一旦將對手拖入地面,通過杠桿原理(如十字固反折肘關節)或窒息技術(如裸絞壓迫頸動脈)迫使對方認輸。巴西柔術(BJJ)將此技術推向極致:艾里奧·格雷西憑借不足60公斤體重,利用三角絞、腕緘等寢技降服壯漢,奠定“以小博大”的實戰哲學。現代MMA選手必修寢技以應對地面戰。比賽由投技、摔法、站立位鎖和絞、地面技巧、壓制、防守過腿、掃技、地面鎖和絞等技術動作構成,裁判員依據技術動作的完成度與持續時間判分。比賽時間結束,得分高者獲勝。
套路
套路是柔術的“活體教科書”,通過預設動作對練分解技術原理。例如“五教之形”展示五種基礎關節鎖的破解與反制,“柔之形”演練受身與摔投銜接。其價值并非實戰復現,而是通過慢速、精確的動作拆解,讓習練者掌握發力角度(如鎖技的90度杠桿)、重心破壞時機等深層機制。日本講道館保留87套形,而巴西柔術則轉化為位置攻防循環訓練(如位置逃脫drill),維系技術傳承的系統性。裁判員依據技術標準對運動員投技、摔法、踢技、鎖技、絞技、壓制等攻防動作質量進行評分,得分高的隊伍獲勝。
殘疾人柔術
殘疾運動員個人防衛策略的套路展示,每隊可由兩名殘疾人運動員或一名殘疾運動員和一名非殘疾運動員組成。每支隊伍須展示6種攻防動作,裁判員依據標準對每隊選手的攻防動作評分,得分高的隊伍獲勝。
以上是本次分享的全部,如果滿意本文還請一波三連,如果有異議或者想討論的也可以在評論區或私信與我溝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