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2日,美國國務院的一紙聲明震動世界——美國將第三次退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當塔米·布魯斯代表美國政府宣布這一決定時,國際社會陷入一片錯愕之中。人們不禁要問:這個創立于1945年、旨在通過教育科學文化合作促進和平的國際組織,究竟觸動了美國哪根敏感神經?
表面理由是教科文組織“推進分裂性事業”、“過度關注可持續發展目標”,與特朗普政府的“美國優先”政策背道而馳。但當我們掀開這層外交辭令的面紗,看到的是一張精心計算的政治底牌。
白宮發言人安娜·凱利的解釋泄露了天機:除了該組織存在“反以色列傾向”,更關鍵的是其倡導的多樣性、公平性和包容性政策與特朗普政府的核心意識形態格格不入。這哪里是外交決策?分明是將國際組織當作國內政治斗爭的延伸戰場。
美國白宮(資料圖)
在華盛頓的戰略棋局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早已成為一枚可以隨時舍棄的棋子。
自1984年里根政府首開退群先河,這個組織就陷入與美國反復拉扯的怪圈——2003年重新加入,2017年特朗普首次退出,2023年拜登重返,如今再度退出。這種“三進三出”的戲劇性循環,暴露出美國外交政策隨著政黨輪替劇烈搖擺的深層次危機。
更令人瞠目的是那筆高達6億美元的會費窟窿。自2011年教科文組織接納巴勒斯坦為成員國,美國就開始拖欠會費。特朗普去年底勝選后,右翼保守派更是公然主張“選擇性繳費”。這不是簡單的財政問題,而是一個超級大國對國際義務的蔑視,是對二戰后親手參與建立的國際體系的自我拆解。
國際社會的反應猶如一面照妖鏡。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干事阿祖萊直言美方決定“違背多邊主義基本原則”,法國總統馬克龍立即在社交媒體聲援該組織“保護世界遺產”的使命,比利時副首相普雷沃則痛惜此舉削弱了“國際合作的重要支柱”。《華盛頓郵報》下的網民留言一針見血:“‘美國優先’的代價是美國日益孤立。”
聯合國(資料圖)
當特朗普政府沉迷于“退群狂歡”時,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在7月23日的記者會上展現出截然不同的格局。他明確指出,美國第三次退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長期拖欠會費的行為“不是負責任大國應有的作為”。在聯合國成立80周年的歷史節點,中國呼吁各國以實際行動支持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沒有華麗的辭藻,卻字字千鈞。
這場退群風波背后,是兩種國際治理理念的激烈碰撞。一邊是特朗普政府半年內接連退出《巴黎協定》、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人權理事會,如今又劍指教科文組織;另一邊是中國對多邊主義的堅定維護。當美國將國際組織視為政治工具隨意取舍時,中國展現的是一種面向人類共同未來的責任擔當。
聯合國(資料圖)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樓前的和平紀念碑靜靜矗立,見證著這個1945年為防止戰爭重演而誕生的機構遭遇的動蕩。
美國第三次退出的決定將于2026年12月31日正式生效,但國際社會記憶不會輕易抹去這一頁。在人類面臨氣候變化、文明沖突等共同挑戰的今天,拋棄多邊合作機制無異于自毀長城。
歷史終將證明:真正的大國擔當,不在于退出多少組織,而在于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多少智慧與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