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四川省中醫藥科學院博士后工作站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博士入站考核會,迎來首位跨學科背景入站博士——王騫博士。這也標志著該院在“AI+中醫”融合研究領域邁出實質性步伐,成為傳統醫學與現代技術深度融合的又一重要節點。
本次考核由四川省政協委員、四川省中醫藥科學院首席科學家王超主持。來自電子科技大學電子信息與中醫藥融合創新研究中心的執行主任劉勇國擔任合作導師,考核專家還包括該院首席科學家易進海、首席研究員譚正懷、楊安東等,中醫藥科學院人事教育處相關負責人列席。
據悉,王騫博士現為西南石油大學講師、碩士生導師,博士畢業于四川大學計算機學院,長期從事人工智能與自然語言處理研究。此次他將依托電子科技大學博士后流動站和四川省中醫藥科學院博士后工作站,圍繞“AI+中醫”主題開展研究,成為雙方深度協同創新的重要突破。
“這不僅是一場博士后的入站考核,更是我院博士后工作從‘實踐基地’向‘工作站’升級后的標志性事件。”該院人事教育處相關負責人表示。此前該院博士后平臺主要招收中醫藥專業背景博士,而此次與電子科技大學開展聯合培養,代表著博士后培養路徑朝“跨學科、融合式”方向轉變。
在考核匯報中,王騫博士介紹了自己對“AI+中醫”的研究設想:以創傷性軟組織損傷導致腫脹為研究切入點,構建融合圖像、文本和治療數據的多模態AI模型,實現智能識別、輔助用藥建議及恢復預測。他表示,該研究有望緩解當前診療依賴經驗判斷、誤診率高的問題,提升中醫診療的科學性和可及性,尤其對基層和偏遠地區意義重大。
專家評審團對王騫博士的研究方向表示認可,認為“量化傳承中醫經驗”與AI算法的結合,是傳統醫學現代化發展的新方向。電子科技大學方面專家指出,該研究為AI技術在傳統醫學中的應用探索了新的思路與路徑。
據悉,未來四川省中醫藥科學院博士后工作站將繼續深化與高校、科研機構的協同創新,依托自身在中醫藥理論、臨床實踐上的積累,與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形成交叉互補,探索“基礎研究—技術創新—成果轉化”全鏈條發展路徑,為中醫藥智能化和標準化提供堅實支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