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意外的是,雅魯藏布江水電工程啟動還不到24小時,印度方面就迅速作出強烈回應。
新德里電視臺的一位女主持人情緒激動地表示:“中國又在搞這種動作了!他們找到了挑戰印度的新方式!”
中國建設一座水電站,為何印度會如此緊張?
本文陳述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雅江電站開工
2025年7月19日,西藏林芝的山谷中傳來隆隆的機械聲,標志著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開發項目正式啟動。
早在2021年,這項被稱作“世紀工程”的計劃就已經出現在國家規劃之中。
經過四年的周密準備,這項宏偉工程終于從圖紙走向現實。
對中國來說,這不僅是一項電力工程,更是推動能源結構轉型的重要支撐,也是促進西部地區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消息一經公布,迅速引起全球關注,印度和西方國家的媒體反應尤為激烈。
這座水電站究竟有何獨特之處?
首先看資金投入。這項工程總預算高達1.2萬億元,計劃建設五座梯級電站,總裝機容量可達6000萬千瓦。
這意味著什么?三峽大壩的裝機容量是2250萬千瓦。
換句話說,這座水電站建成之后,其規模相當于兩個多三峽工程。
它的發電能力極為可觀,年發電量接近3000億度,可供3億人口使用整整一年。
這些電力大部分將輸送至東部地區,緩解用電緊張局面,其余部分將用于支持西藏本地發展。
可以說,這是一個雙贏的戰略布局。
除了投資巨大,其設計理念也頗具創新。
雅魯藏布江在大拐彎處存在2230米的天然落差,相當于700多層建筑的高度,這是一處得天獨厚的發電資源。
工程師們采用了“截彎取直+隧洞引水”的方式,將90%的主要設施布置在地下。
這樣既利用了地形優勢提高發電效率,又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對地表生態的干擾。
這種“隱蔽式”建設方式,在全球大型水電項目中極為罕見。
歸根結底,這項工程既巧妙地借助了自然條件,又充分體現了環保理念。
這種技術與智慧的結合,正是中國水電建設邁向世界先進水平的生動體現。
如此龐大的工程,自然也引發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
外媒聲音不一
該工程的啟動在國際輿論場掀起了不小波瀾,特別是印度和西方媒體,反應各不相同。
印度媒體的反應最為激烈。《經濟時報》率先發聲,稱這項由中國雅江集團主導的項目并不簡單。
他們特別關注電力輸送方向,認為其中可能蘊含戰略意圖,甚至擔心大壩會成為中印關系的新爭議點。
還有人擔憂中國會通過調控水流影響印度東北部的農業灌溉和民生用水。
印度外交部迅速表態,要求中國“必須保障下游國家的權益”。
最引人注目的是新德里電視臺主持人帕爾基?夏爾馬,她在節目中將該項目稱為“水炸彈”,甚至在直播中揚言“應派飛機轟炸中國工地”。
盡管這種言論明顯缺乏理性,但卻暴露出部分印度民眾對該項目的誤解與敵意。
這就像是鄰居在自家院子里建房,有人卻毫無根據地擔心,說得煞有介事,實際上多半是過度緊張。
與印度媒體的激烈反應不同,西方媒體的關注點則各有側重。
彭博社一方面承認這項工程“投資巨大,可能有助于中國提振經濟”。
但緊接著又指出,雅魯藏布江峽谷是“生物多樣性熱點”,暗示該工程可能帶來“不可逆的生態破壞”。
他們還特別提到,該區域50公里范圍內落差高達2000米,地質構造復雜,地震頻發,存在重大風險。
《紐約時報》則聚焦于“透明度”問題。
他們指出,雖然發電量相當于三個三峽工程,但這讓印度和孟加拉國感到“不安”。
路透社的報道更為直接,緊緊抓住“3000億千瓦時發電量”和“下游水流可能被控制”不放。
這些報道看似關心生態問題,實則暗含地緣政治考量,仿佛不愿看到中國發展得更好,總想找出各種理由質疑。
印度反應內情
印度對這項水電工程的激烈反應并非空穴來風,背后其實有著復雜的原因。
最直接的因素,或許是他們自己也做過類似的事情。
2025年4月,印度單方面中止了與巴基斯坦的《印度河水域條約》,關閉上游水閘切斷供水,引發巴基斯坦強烈抗議,稱其為“戰爭行為”。
如今自己成為下游國家,自然容易換位思考,擔心中國也會采取類似手段“制約”印度。
這種“以己度人”的心理,讓他們對上游項目格外敏感,就像平時喜歡占便宜的人,總是擔心別人反過來算計自己。
除了這種心理因素,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印度試圖轉移國內矛盾。
印度的基礎設施一直是個難題,雖然投入不少資金,但問題頻發。
水電站潰壩、城市內澇屢見不鮮,夏季居民甚至要在橋洞過夜避暑,停電停水時排隊取水也是常態。
這些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于是就尋找“替罪羊”轉移公眾視線。
將中國的水電工程描述為“威脅”,既能激發民族情緒,又能暫時掩蓋政府治理能力的不足。
這一招他們屢試不爽,就像考試失利不反思,反而怪題目太難。
當然,也有一些印度人出于對中國發展的誤解和自身的焦慮。
近年來,中國從三峽工程到光伏風電不斷取得突破,已成為全球領先的能源大國;
而印度雖建了四十多座大壩,卻未能有效解決民生用電問題,反而造成部分居民被迫遷移。
這種發展差距讓一些印度人產生不平衡心理,總覺得中國的發展“妨礙了自己”,歸根結底還是心態問題。
工程建設多重意義
面對國際輿論的種種質疑,我們更應明確中國推進這項工程的真正價值。
我們的目標非常清晰,核心是推動自身發展,同時以負責任的態度對待周邊國家。
首先是助力能源結構轉型。中國長期以來提出的“雙碳”目標需要實際行動支撐。
雅魯藏布江擁有得天獨厚的水能資源,2000多米的落差,每年可發電3000億度,相當于減少1億噸煤炭消耗,減排2.5億噸二氧化碳。
對于工業體量龐大的中國而言,能源安全是發展的關鍵支撐,放棄這塊資源,能源轉型就缺少重要支撐。
這項工程將推動能源更清潔、更安全,為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其次是推動西藏實現自我發展。
長期以來,西藏的發展依賴外部支持,而水電工程建成后,每年將帶來超過200億元財政收入。
這筆資金將有助于西藏逐步減少對外依賴,自主推進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就業。
更重要的是,隨著交通和能源網絡的完善,“開發固邊”的理念將從口號變為現實,邊境地區的穩定和發展也將更加穩固。
就像一個長期依靠援助的人獲得了謀生能力,不僅能自給自足,還能不斷改善生活,這對區域穩定意義重大。
中國在推動自身發展的同時,也始終秉持負責任的態度對待下游國家。
我們從未打算通過水資源“制約”誰,自2006年起,就與印度建立了專家機制,共享水文數據。
此次工程采用“截彎取直+隧洞引水”,只是讓水流通過新路徑發電,水量本身不會減少,也不會人為蓄水或泄洪。
在雨季下游可能出現洪澇時,工程還能起到“削峰”作用,減少災害損失。
未來電力充足后,甚至可以向缺電的東南亞國家輸送,共同構建綠色能源網絡。
在環境保護方面,中國也給予了高度重視。
90%的設施建于地下,專門設計了魚類洄游通道,前期地質勘探持續多年,就是為了將生態影響降至最低。
這些切實的措施,遠比某些國家空談環保更有實際意義。
結語
雅魯藏布江的水流依舊奔騰不息,水電工程的建設也才剛剛起步。它不僅是一座發電站,更是能源轉型的里程碑、西藏發展的新起點、大國責任的體現。那些“威脅論”“災難論”,將隨著工程的推進而逐漸消散。中國深知:江河本是滋養發展的資源,不是制造對立的工具。
參考文獻:1.澎湃新聞:《李強出席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工程開工儀式,并宣布工程開工》2025-07-192.環球網:《中國開發水電,印度擔憂遭“卡脖子”》2020-12-013.央視新聞:《巴基斯坦譴責印度暫停《印度河用水條約》》2025-05-2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