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六名大學生遇難事故引發社會強烈關注。
濤哥俺也很憤怒、痛心,尤其是作為大學老師,感覺像是自己的學生去世一樣,昨天我就發了三篇文章評論此事(見和)。
因為我的專業是文學自身也是作家,特再從文字、語言角度評論下此事。
首先關于此事的定性,通報和很多媒體都稱之為“溺亡”。這首先就不準確。
“溺亡”一般是指在水中溺亡,而那些大學生墜入的不是水而是比水泥還稠的礦漿,一旦墜入很難動彈幾乎沒有半點生機。
而且“溺亡”屬于窒息性死亡,那六位學生到底是窒息性死亡還是別的原因死亡,現在恐怕也不能下定論吧。
此外,“溺亡”是個中性詞,可能有自己的責任也可能有別人的責任,而這六位大學生的墜入完全沒有自己的責任。
所以,準確說,此事不應該說是“溺亡”而是遇難,完全不是他們自己的錯而是安全事故。
另外,通報中還稱“全力搶救”。到底什么是“全力搶救”?有沒有“全力搶救”?
有網友說不是救出而是撈出,他們掉下去1小時40分后才撈出第一個人,那時他們早就死亡談何搶救?
通報還說“高度重視”、“第一時間”、“及時”、“各項處置工作正有序進行”,這些都是大話套話廢話,沒有任何誠意。
該公司第二份通報更是如此,冷冰冰地毫無溫度人情。
甚至,昨天還有文章稱“不過公司迅速做出反應,明確表示會依據現場處置的實際情況,積極且妥善地推進善后工作,展現出了高效的應對能力和負責態度”,然后夸了公司一番,其冷血無恥令人發指。
此外,還有媒體稱受傷老師“目前精神狀態良好”、“45名實習學生情緒平穩”,這些話也都沒有人情味。
語言腐敗是更大的腐敗也需警惕,奧威爾指出語言腐敗是通過扭曲語言操控語言來達到誤導、操縱或掩飾真相等效果。
語言、文字是表達的工具,也反映了表達的意圖及背后的面目,如冷冰冰的大話套話廢話就反映了官僚主義等內在。
所以,這六位學生遇難事故的原因及相應處置工作,通過這些語言也可見一斑。
文學是人學,文字、語言及機器、生產、企業等都是為人服務的,都要以人為本充滿溫暖。
而當下,類似的語言美顏腐敗包括大造新詞還有不少,如大學生找不到工作改叫“慢就業”。
如果不正視問題解決問題,而只是修飾裱糊,那問題就不會得到根本解決,悲劇還會發生。
濤哥俺近日出版新書《魯迅的朋友圈:魯迅與現代英俊》,全面系統深入地書寫了魯迅與中國現代知識分子,重點探究了魯迅對其影響,歷時十年完成,結合最新研究成果、史料,文史融合雅俗共賞,兼具可讀性、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眾多名家推薦,請大家多多指教支持:
最新熱文推薦:
觀文化萬象,聽時代濤聲
有思想、有態度、有品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