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到不敢洗澡上廁所
血腥恐怖游戲“海龜湯” 小學生也玩?家長好擔心!
“一二三,木頭人,你輸了,我死了”,這是最近深受孩子們喜歡的名為“海龜湯”的推理游戲中,常說的話語。新快報記者調查發現,以“恐怖”“燒腦”為噱頭的“黑湯”“紅湯”,正通過短視頻平臺、熱銷卡牌及線下店鋪等方式,吸引中小學生進行參與。
不過,動輒數十萬點贊的懸疑視頻、銷量數萬的恐怖卡牌,卻鮮有有效的年齡限制。未成年人保護領域的專家表示,此類游戲部分內容已涉嫌違反《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規,亟需法律約束、平臺履責和家校引導。
現象
小學生沉迷“海龜湯”暗黑劇情
張先生近來頗感困擾。他讀五年級的兒子迷上了“海龜湯”的游戲,頻頻拉著自己一起玩。最初張先生想著多陪陪孩子,但幾個故事講下來,他逐漸察覺到不對勁。
“內容全是‘誰死了’‘被誰殺了’。一連串故事講得我脊背發涼”。張先生回憶道,“其中甚至有因為媽媽責備孩子亂跑,結果孩子竟將媽媽做成烤腸的情節。”
新快報記者了解到,“海龜湯”是一種邏輯推理游戲,出題者會拋出一個簡短而神秘的事件概述,稱為“湯面”。同時,出題者心中有一個能解釋所有謎團的完整故事,即“湯底”。
參與者通過不斷提問,憑借出題者“是”或“否”的回答,抽絲剝繭推理還原出完整故事。
張先生詢問兒子后得知,這股“海龜湯”風潮已在全班流行開來,同班同學都在玩。
血腥暴力情節引發家長擔憂
一般來說,海龜湯可以根據恐怖等級,分為清湯、紅湯、黑湯。“清湯”多為輕松有趣的腦筋急轉彎式,而偏血腥、重口味的“紅湯”與“黑湯”則因更懸疑恐怖、更驚悚刺激而更受歡迎。
然而,在玩過幾次“黑湯”后,張先生深感不適:“故事實在過于夸張,對生命缺乏基本尊重。”作為一名父親,他尤為擔憂,孩子正處于三觀塑形期,過早、頻繁接觸此類充斥暴力和血腥的情節,極其容易被帶偏,扭曲對現實的認知。
事實上,記者觀察到網絡上也有許多人發帖分享自己玩完海龜湯以后的感受。比如,有發帖人表示“最近晚上洗澡上廁所睡前總會聯想一些莫須有的東西”“腦海里開始浮現一些恐怖畫面”“一些細小的聲音讓我感覺很心慌”“也不想去上學,注意力完全沒辦法集中”等。
調查
相關視頻營造懸疑氛圍
恐怖解謎卡牌線上熱銷
“海龜湯”這股熱潮究竟是如何席卷開來的?新快報記者調查發現,海龜湯流行于多種渠道,并且以“恐怖”“燒腦”為核心的“黑湯”“紅湯”占據了市場主導地位。
新快報記者在一些主流短視頻平臺搜索發現,不少博主熱衷于創作“海龜湯挑戰”的內容。這類視頻通常標題奪人眼球,例如標注“膽小勿看”“細思恐極”“高能預警”等字眼,刺激用戶點擊。這類視頻內容營造出驚悚、恐怖氛圍,因其濃厚的“懸疑感”和“刺激性”,在平臺上收獲了不少熱度,動輒數十萬點贊,個別爆款視頻甚至高達230萬點贊、47萬轉發量。
在多家電商購物平臺上,以“海龜湯”為主題的解謎卡牌也成為了熱銷商品。這些產品大多打著“恐怖懸疑”“推理燒腦”“聚會桌游”的旗號進行宣傳,其中一款卡片累計銷量已達5萬份。觀察產品本身,卡牌設計通常以黑、紅為主色調,醒目地印有血手印、鬼臉圖案等恐怖元素。卡片正面展示了“湯面”和“湯底”,商家宣傳“新手可玩”、“簡單易懂”。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部分產品標注適用年齡為“14歲以上”,但在實際購買環節,未成年用戶依然可以順暢地完成下單付款,平臺及商家并未設置有效的年齡限制或核驗流程。事實上,一些平臺在售的卡牌中,主打趣味輕松的“清湯”類型寥寥無幾,而包含血腥、暴力、恐怖元素的“黑湯”“紅湯”系列則銷量亮眼。
除此之外,記者以“海龜湯”為關鍵詞在同城服務中進行搜索,結果顯示,不少線下的桌游吧、劇本殺店以及密室推理體驗館,都將其納入了常規服務項目。這些場所通常提供“海龜湯”專場或將其作為其它推理游戲的前置環節。 不過,記者找到了一家專門組織的“海龜湯”桌面游戲團購,其宣傳頁面有明確提示謝絕未成年人入場。
專家說
猜謎推理游戲本身并沒有絕對的對錯
放任孩子攀爬毫無保護的險峰極其危險
為何“海龜湯”如此風靡?網絡上有玩過此類游戲的玩家道出了其中吸引力:玩游戲時,會以自己是故事作者的視角,不斷挖掘細節,直到真相大白后,那一刻可能是靈光一閃,也可能是大徹大悟,這正是其獨特魅力所在。
在廣東省心理學會心理咨詢與治療專委會副主委于東輝看來,“海龜湯”本質上契合了青少年強烈的好奇心與探索欲,核心吸引力在于其設置的“懸念感”——玩家帶著對答案的渴求去破解題面,這個過程本身利用了青少年對未知的天然興趣。
然而,于東輝指出,這類游戲的內容可能對青少年心理發展和價值觀塑造產生負面影響,這是需要重視的。
他認為,處于心理發育和價值觀形成階段的青少年,其世界觀尚未穩固建立,如果游戲內容包含了大量涉及扭曲人性、極端暴力、恐怖、死亡焦慮或消極悲觀等負面元素,很可能干擾青少年塑造積極、健康、穩定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因此,在他們形成穩定、客觀認知之前,應盡量避免接觸這些可能植下錯誤甚至偏激認知的‘種子’”。于東輝提到,“海龜湯”猜謎、推理的游戲形式本身并沒有絕對的對錯,況且推理過程確實有助于鍛煉邏輯思維、想象力,真正決定游戲影響好壞的是內容的具體取向和傳遞的價值觀。“就像鼓勵孩子去爬經過安全評估、設施完善的健身步道是有益的,但放任他們去攀爬未經勘察、毫無保護的險峰則極其危險。”
法律說
應該全方位阻斷暴力內容滲透
保障身心安全與社交需求平衡
在未成年人法律保護專家、廣州市政協委員鄭子殷看來,“海龜湯”游戲中提到的“死亡”“尸體”“殺人”等一些暴力血腥內容違反了《未成年人保護法》《出版管理條例》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這一類血腥暴力的內容,易引發未成年人恐懼、模仿或價值觀扭曲。同樣,血腥謎底可能被未成年人所效仿,增加暴力傾向風險,應當依法禁止。
一些網絡平臺會通過打廣告的方式,將未成年引流下載app,進而參與游戲。鄭子殷表示,若廣告未標注“不適齡提示”或隱瞞恐怖、暴力內容,這種行為可能面臨高額罰款。
“依據《廣告法》,由市場監督管理部門責令停止發布廣告,對廣告主處二十萬元以上一百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并可以吊銷營業執照。除此之外,若內容造成未成年人心理傷害,監護人可提起訴訟主張精神損害賠償。”鄭子殷說。
如果線下的劇本殺店鋪組織進行“海龜湯”游戲并對未成年人提供服務。鄭子殷認為,違規提供服務的劇本殺店鋪,可責令限期改正,給予警告,沒收違法所得,可以并處十萬元以下罰款。如果拒不改正或者情節嚴重的,責令暫停相關業務、停產停業或者吊銷營業執照、吊銷相關許可證,違法所得一百萬元以上的,并處違法所得一倍以上十倍以下的罰款,沒有違法所得或者違法所得不足一百萬元的,并處十萬元以上一百萬元以下罰款。
說起來,“海龜湯”是一款社交屬性強的游戲,處于青春期的孩子也有社交需求。在浙江恒霽律師事務所律師盧瓊看來,目前法律雖對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內容有所約束,但針對“海龜湯”這類新興游戲形式的規定存在一定空白。
盧瓊認為,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和文化執法部門應加大對線下商鋪的巡查力度,尤其針對學校周邊的文具店、玩具店以及桌游門店等未成年人易接觸到的場所。若發現商家售賣含不適宜內容的“海龜湯”游戲產品,應立即責令下架。
另一方面平臺要完善內容審核機制,利用人工智能和人工審核結合的方式,對“海龜湯”相關的文字、圖片、視頻等內容進行過濾,阻止血腥暴力內容傳播,也可以設置未成年人模式,在此模式下完全屏蔽“海龜湯”游戲及相關不適宜內容的搜索結果和推薦,同時對用戶發布的內容進行更嚴格監控。
當然,教育和引導孩子不光只是依靠執法部門,學校與家長也要同樣參與進來。在鄭子殷看來,“海龜湯”游戲的監管需法律約束、技術防控、教育引導三軌并行:執法機關應嚴查源頭生產與違規銷售鏈條;平臺及商家須履行年齡核驗與內容過濾義務;家校社會需協作提供健康替代方案,將未成年人興趣導向積極路徑。唯有各方盡職盡責,全方位阻斷暴力內容滲透,方能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安全與社交需求之間的平衡。
■采寫:新快報記者 毛毛雨 高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