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找工作賺錢也不向父母伸手要錢,更沒想過結婚生子,只是每天自己過著悠哉的小日子……低欲望社會下,“新型啃老”正在向全國蔓延。
以前的“啃老”是直接找父母要錢花,現在的“啃老”是不找父母要錢,父母也別干涉自己的生活,每個月靠著兼職賺點小錢,當然花錢的地方也不多,不談戀愛不結婚,更別提生孩子,一個人的生活雖然緊巴,但很多年輕人趨之若鶩,“新型啃老”正在蔓延全國。
畢業不找工作,堅決不當社畜
在父母的期待中,上完大學找個穩定的工作,然后成家立業,這才是人生正軌,但現在很多年輕人,有些在整肅職場,有些在打破父母的期待。
牛先生的侄子小牛大學畢業已經三年,這期間從來沒有什么正經工作,就是在農村老家租了一間破平方,每月租金150元,然后優哉游哉地生活。
據牛先生介紹,小牛從來不向父母伸手要錢,自己一年到頭也花不了幾個錢,在平房周邊種點菜、養幾只雞,平時看書寫點東西搞搞兼職,小日子看起來還很滋潤。
用小牛自己的話來說,就是這種悠然自得的日子,比在大城市當996的社畜要強得多,最起碼吃喝不愁,也不用擠公交地鐵,沒人能管著自己,每天心情都不錯。
對小牛而言日子不錯,心情也挺好,但這卻苦了小牛的父母,畢竟按照父母一輩的想法,大學畢業后找個穩定工作,然后戀愛結婚生子才是正路,像小牛這樣連媳婦都找不到,簡直就是“廢了”。
小牛在父母眼中無疑是失敗的,但就他自己來說,對目前的生活狀態很滿意,至于結婚生子這些,根本從來都沒有考慮過。
類似小牛這樣的年輕人并不在少數,“佛系生活”成了很多95后甚至是00后向往的目標,不追求事業有成,不想結婚生子,只想自己過著簡單的小日子。
小劉大學畢業后也回到四線小城的老家,在家鄉租了一間山區小木屋,每月花銷不足500元。
父母給了他一筆啟動資金,希望他能正經干點事,結果小劉直接把這些錢買了基金,平時就靠分紅生活,行情不好的時候就干點兼職賺外快維持生活。
不花父母的錢,也不想創造任何社會價值,只想“躺平”把自己眼前的生活過好。在父母的焦慮中,這些年輕人過著怡然自得的生活,頗有“現代隱士”的風范。
“新型啃老”,蔓延全國
類似上邊年輕人的這種狀態,在網上有一個統一的說法:“新型啃老”,不向或者很少向父母要錢,也不想聽從父母的安排走所謂的“正路”。
這類群體有著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有著不錯的學歷,基本是大學本科甚至更高學歷,年齡集中在25到30歲。
因為再年輕的人基本還沒有畢業或者剛剛走出校園,年齡更大一些的還是受父母的影響,已經走在了工作和成家立業的路上,家庭拖累之下已經沒有回頭路了。
2025年3月,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當代青年生活狀態調查報告》,調查數據顯示在18到35歲年齡段的群體中,11.6%的人正在“悄悄啃老”。
這個群體中,有12.7%的人不找工作也沒有上班的想法,這一比例比2020年時高出5.4%,而且還有逐年走高的跡象。
類似的狀況最開始集中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年輕人逃離大城市,選擇到更安逸的小城,過起“隱居”的生活。
如今這種現象逐漸擴散,從一線城市往二三、四線城市蔓延,越來越多年輕人受影響,將“佛系生活”當作自己的生活方式。
這群人逃避高壓工作,有些畢業后直接就沒找工作,有些工作一段時間后主動辭職,反正就是不想當“996社畜”。
雖然這些人將生活支出壓縮到極低的程度,很少向父母伸手要錢,被稱為“新型啃老”,但實際上生活過程中,依然免不了要父母兜底。
有一些出去租房子,還有很多則直接住在父母家里,每天過著節衣縮食的生活,但真活不下去了,還是得靠父母接濟。
那些和父母住在一起的所謂“佛系青年”,水電費、網絡費等,全都由父母承擔,就連每天的生活費,也是父母出錢。
以前是直接向父母伸手要錢,現在是隱形支出由父母承擔,雖然形式上有所變化,但實質都是一樣的,還是離不開父母的錢。
價值觀的崩塌與重建?
對于年輕人這種“佛系”現狀,所謂的專家也有著截然不同的看法,有些專家認為高壓狀態之下,適當地休息一下,可以更好地規劃以后的路。
還有專家發出警告,長期不工作,只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必然會導致社交能力變差,以后如果想重返職場,會面臨更大的壓力和挑戰。
不得不說專家不愧是專家,說的都是無用的廢話。如果這些年輕人真想以后重新工作,現在也不至于整天在家啃老了。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追蹤調查顯示,進入“新型啃老”狀態半年以上的年輕人,此后會有超過62.5%的人,把這種生活狀態持續1年以上。
通過分析這些年輕人的家庭和生活背景不難發現,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三點:
一是家里有錢,或者父母有足夠的資本,可以支持子女不工作也能活下去。試想一下,如果家里經濟條件不好,需要賺錢養家,怎么可能讓一個年輕人整天躺在家里啥事不干?
“佛系青年”最開始集中在一線城市,就是因為這些城市賺錢多,然后到三、四線城市可以很輕松地生活,要不然怎么會舍棄大城市的便利生活,跑去小地方茍活呢?
二是網絡宣傳的影響。很多自媒體賬號為了博關注吸引流量,整天宣傳所謂“躺平、擺爛、佛系”的“幸福狀態”,向年輕人灌輸“不工作也能輕松生活”的理念。
沒有經歷過生活毒打的年輕人,整天處于這樣的“信息繭房”中,自然而然就信了這些自媒體的觀點,然后就開始自己所謂的“佛系生活”。
三是父母過度保護。90后、00后基本是獨生子女一代,他們的父母又經歷過物資匱乏的年代,所以想盡辦法照顧孩子,給孩子創造更好的生活。
也正是父母的過度保護,讓很多年輕人經受不起壓力和挫折,一旦遇到不順心的事就想逃避,而父母又成為后盾,盡全力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寧可自己吃苦也不想苦孩子。
“新型啃老”繼續發展,后果可能很嚴重
“新型啃老”、“低欲望生活”,這種狀態繼續發展下去,可能引發很嚴重的后果。我國目前來說只能算是出現端倪,旁邊的日本已經給我們做了很好的演示。
日本已經深陷“低欲望社會”,日本的年輕人處于一種“無欲無求”的狀態,不結婚、不生育、不消費。
無論物價如何降低,都刺激不了消費的欲望,銀行存貸款利率一降再降,經濟沒有明顯增長,年輕人購房的人數也逐年下降。
年輕人不再渴求所謂的功成名就,對車和奢侈品嗤之以鼻,一日三餐湊合過去別餓死就行,更喜歡“宅”在家里而不是工作社交。
日本男性每4人中就有1人終生未婚,女性每7人中就有1人終生未婚,不結婚就意味著不用買房,自己一個人生活一輩子。
日本經濟常年低迷,好的就業機會減少,男性結婚后很難像過去一樣,獨立完成養家糊口的重擔。
而對日本女性來說,結婚尤其是生育后,就意味著要放棄自己的工作,為家庭放棄事業,轉而承擔起家庭內部的責任,撫養孩子和照顧老人。
許多年輕人不想背負“婚姻負擔”,更喜歡享受誕生生活的輕松自在。當然,也有一些年輕人,直接不想出去工作,靠著年邁的父母賺錢養活自己。
日本社會已經嚴重畸形,一方面隨著老齡化加劇,越來越多老人繼續在工作崗位上干活。另一方面則是年輕人找不到合適的工作,整天宅在家無所事事。
“躺平族”消費能力和欲望極低,這就失去了推動經濟發展的動力,“不婚族”增加導致家庭數量減少,家庭消費降低,從嬰幼兒產品一直到成年人產品,都沒有市場。
社會總是要發展的,低欲望的生活無疑會是社會發展的巨大障礙,日本“失落的30年”正是這種狀態的集中體現。
如果我們也一直這樣繼續下去,日本的現在很可能就是我們的未來,長此以往甚至可能會因為人口持續減少而導致國家自然消亡。
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也需要重新審視教育方式和就業環境,更要讓年輕人明白,人生不是一味地逃避困難和責任,要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努力實現自我成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