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戴莉娟
在巴黎戰神廣場的落日余暉下,LVMH 的品牌矩陣依舊閃耀:Louis Vuitton 的櫥窗仍高懸巨幅藝術裝置,Dior 的櫥窗換上新任創意總監的手筆,Sephora 店內人頭攢動。然而這場華麗的舞臺背后,2025年上半年交出的財務答卷卻顯露出另一種景象:一個曾被奉為“奢侈品永動機”的商業神話,正在走入周期調整的現實。
01時尚神話,正在走下坡路
2025年第二季度,LVMH的時尚與皮具板塊銷售額下滑了9%(有機口徑),創下疫情以來的最大季度跌幅。這一數據不僅遠超分析師預期(此前預估為6%-7%),也敲響了整個奢侈品行業的警鐘。
相比疫情期間的“奢侈消費報復性反彈”,眼下消費者的情緒已明顯降溫。日本市場的游客熱潮迅速退去,使這一曾經的增長高地驟然轉冷——第二季度在日本的銷售大幅下滑28%。即便是在LVMH最依賴的美國市場,本地消費者的疲軟也開始顯現。財報用“good resilience(韌性尚可)”一詞小心翼翼地形容了歐美的本地消費,但顯然,這種“尚可”不足以彌補亞洲放緩帶來的損失。
這標志著LVMH所倚重的傳統增長公式——“游客驅動+高凈值消費”正在失效。而這一變化最為致命的是,它不僅削弱了短期營收,更動搖了品牌的定價權基礎。
以 Louis Vuitton 為例,品牌依舊維持高熱度。2025年上半年,Louis Vuitton 在上海外灘開設了未來感十足的全新旗艦“The Louis”,融合了藝術展覽、奢侈品定制與咖啡空間,試圖打造“沉浸式消費宇宙”。同時,品牌首次正式推出 La Beauté Louis Vuitton 美妝線,由國際知名彩妝師 Pat McGrath 操刀,企圖打入高端彩妝市場。然而從財報看,雖然門店表現可圈可點,但在日本與韓國的游客需求驟降下,整體營收增長依然疲軟。
Christian Dior 則在設計層面迎來重大變革。Jonathan Anderson 接替 Maria Grazia Chiuri 成為 Dior 高級成衣與皮具新任創意總監,在巴黎、羅馬和京都等地展開“文化跨界走秀”,Cruise 系列大秀尤為吸睛,力圖重塑品牌藝術敘事。但市場對此反應尚未顯現,實際銷售仍處平穩。
Celine 在更換創意總監 Michael Rider 后發布新款 Triomphe 手袋“Nino”系列,并于大阪世博會開展品牌巡展,希望借勢亞洲市場。但受到日本市場游客消費驟降影響,反響略顯低迷。
Fendi 和 Loewe 則各自發力于高端工藝:Fendi 借100周年契機推出“Mamma Baguette”復刻包款;Loewe 推出10周年 Puzzle 包特別版,并計劃開設巴黎新旗艦,強化其“工藝奢侈品”定位。
整體來看,雖然設計層面百花齊放,但在需求承壓的背景下,創新尚未完全轉化為銷量。
02光環依舊,但利潤下沉
LVMH在半年報中仍強調“業務組合的多元性帶來抗壓能力”,但從數據看,過去幾個季度的光環已不復存在。集團整體營收為398億歐元,同比下降4%;經營利潤為90億歐元,同比大降15%;凈利潤則縮水至56.98億歐元,降幅達22%。
過去幾年,LVMH強大的盈利能力是其資本市場信仰的基礎,而今這一信仰正面臨考驗。曾經讓人驚嘆的38%毛利率,如今悄然滑落至不到35%。對于一個以“極致工藝”作為產品邏輯的品牌體系而言,這不僅是數字問題,更是品牌神話與現實之間的沖突顯現。
匯率波動成為壓垮利潤率的最后一根稻草。集團首席財務官 Cécile Cabanis 明確指出,匯兌差額對利潤產生了高達2.25億歐元的拖累,其中美金和韓元的走弱首當其沖。
03結構重塑:從增長引擎到穩健防守
在這一輪疲軟周期中,LVMH并非沒有亮點。Sephora 成為 LVMH 上半年少數實現盈利增長的板塊。其在歐洲、中東、拉美等地拓展門店并提升獨家品牌占比(如 The Ordinary、Makeup by Mario),持續推動護膚和彩妝銷售。同時其全球會員數突破7400萬,強化 CRM 生態系統,打造品牌粘性。
新興品牌方面,Fenty Beauty 和 Maison Francis Kurkdjian 延續增長勢頭。Fenty 推出霧感定妝噴霧“You Mist”,Kurkidjian 依靠“Kurky”新香與“Intimate Perfumes”系列在 Harrods 與美洲市場實現穩步擴張。
Parfums Dior 在香水領域鞏固領導地位,新版 J’adore Eau de Parfum 和 Dior Homme Parfum 表現不俗,并在護膚領域通過 Dior Prestige 和 La Collection Privée 系列創新突破。
而腕表與珠寶板塊,雖然整體營收幾無增長,但旗下幾個品牌發力文化敘事,試圖通過“品牌故事”對沖“客流焦慮”。
Tiffany & Co. 繼續推進門店升級計劃:米蘭新旗艦登場,紐約第五大道 The Landmark 表現穩健。2025年“Sea of Wonder”藍色系列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舉行首發,強化其珠寶藝術定位。盡管銷售增長不強,但品牌形象獲得顯著提升。
Bulgari 在上海與首爾舉辦“Serpenti Infinito”展,推出全新“Polychroma”高珠系列,刷新了多款售價超百萬歐元的銷售紀錄;品牌還于 Watches & Wonders 上展示全球最薄陀飛輪腕表,持續在超高端市場深耕。
TAG Heuer 與 F1 深度綁定,并推出 Solargraph 光動能表款與 TH31 機芯驅動的 Carrera 日歷系列,加強產品技術屬性。
另外,LVMH積極在奢侈品以外構建新增長曲線:高端酒店、私人郵輪、媒體集團(如《Paris Match》)的納入,代表著它正在走向“文化奢侈品生態”的全面版圖。
這種結構性轉向也體現在財報比例變化中:時尚與皮具的營收占比從2024年的50%滑落至48%;而精選零售和腕表珠寶分別提升至22%和13%。集團試圖通過多元結構對沖波動,走向“由單一驅動轉為多線支撐”的穩健模型。
在巴黎股市,資本市場的投票是冷靜的。截至2025年7月,LVMH股價年內已下跌近30%,市值也被Hermès、SAP等競爭對手相繼超越。分析師們逐漸收緊對于未來幾季盈利能力的預期。
《Financial Times》評論稱:“LVMH正在體驗一個新現實——在沒有疫情復蘇紅利、沒有亞洲游客潮的今天,它必須重新證明自己依然值得溢價。”
而《Vogue Business》的評論更為犀利:“面對本地消費者的理性回歸,品牌能否靠文化張力和產品創新延長生命周期,才是真正的護城河。”
奢侈品進入“后增量時代”
2025年的LVMH,或許并未陷入危機。但從一個行業領跑者的疲態中,我們得以窺見整個奢侈品行業的周期性真相:高速增長無法永久續航,品牌神話也需不斷重構。
“增長”不再是唯一命題,“結構調整”“品牌深耕”“文化價值”成為新的關鍵詞。在一個由爆發轉向沉淀的時代,LVMH正踏入另一場更持久的“奢侈馬拉松”。
免責聲明: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供參考、交流,不構成任何建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