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游戲闖關+建議征集”形式,讓基層治理的“民意聲音”在輕松互動中自然流淌。7月25日,筆者獲悉,“玩議游園會?青創智立方”人民建議征集活動日前在成都高新區AI創新中心舉行,青年職工紛紛圍繞園區發展、服務提質等方面寫下意見建議。
本次活動由成都高新區黨工委社會工作部指導、五根松社區黨委主辦。作為成都高新區人民建議征集工作的基層實踐樣本之一,成都高新區在AI創新中心黨群服務中心建立征集點位,打造“青治青議”人民建議征集品牌,構建“需求前置響應、閉環機制保障、科技賦能增效”工作體系,充分收集園區企業、青年人才的意見建議,為園區發展找痛點、尋良策,更好地服務“立園滿園”行動。
游園聚民智:一場“玩議結合”的建議征集新實踐
“提前掃碼填了建議,現場直接就能玩游戲,這個設計太貼心了!”剛在“沙包投擲”區投中“優質園區”標簽的園區青年小李,舉著游園券走向下一個游戲點。而他關于用餐優化的建議,已通過后臺系統被分類記錄,將進入后續處理流程。
本次活動以“玩議結合”為核心,將嚴肅的建議征集轉化為可參與、可感知的互動體驗。活動前3天,園區公告欄、電梯間、食堂入口的海報就已吸引了不少關注——“提前掃碼提建議,截圖即可玩游園”的提示,讓不少居民和職工提前通過線上問卷表達訴求。活動當天,無論是提前提交建議的參與者,還是現場掃碼填寫問卷的居民,都能領取游園券,在6個趣味游戲點位中闖關。
投壺“擊中”職場目標、保齡球“粉碎”生活痛點、沙包“投向”理想社區……每個游戲點位都暗藏“治理巧思”。在“表情包提案”區,上班族小王在“燈泡”表情包旁寫下“園區角落信號求加強,讓我們沒有斷網焦慮”;“解憂方程式”展板上,“更多共享充電樁 = 更少續航焦慮”的填空,道出了園區職工的共同期待。據現場工作人員介紹,現場參與人數超百人,線上線下累計收集建議近百條,涵蓋社區服務、園區配套、民生保障等多個方面。
“我們希望打破‘填問卷 = 任務’的刻板印象,讓建議征集像玩游戲一樣自然。”五根松社區相關工作人員表示,通過游戲化設計,居民和職工在放松中輕松表達真實訴求,志愿者則同步記錄、引導,讓“說想法”成為一種主動選擇。
機制筑根基:從“聽民意”到“解民憂”的閉環探索
這場熱鬧的游園會背后,是AI創新中心黨群服務中心近年來打磨的人民建議征集機制“硬支撐”。作為西部首個“人工智能 + 5G”概念產業園的配套服務陣地,該中心服務146家企業、1.5萬名職工,已探索出一套“從收集訴求到解決問題”的成熟機制。
在成都高新區黨工委社會工作部看來,“聽得見民意”只是人民建議征集的第一步,關鍵要建立“需求有響應、建議有落地”的信任鏈。為此,五根松社區構建了“黨建引領 + 多元參與”的協同體系——在AI創新中心產業社區綜合黨委、中和街道黨工委指導下,聯動園區運營方、成都市集成電路協會等主體,每月走訪企業、在青年高頻活動區設立“需求收集箱”,像“雷達”一樣捕捉企業發展痛點和職工生活訴求,讓企業職工切實感受到“建議有分量”。
為讓每條建議都“落地有聲”,中心創新“四步閉環”機制:AI黨群服務中心收集建議后,由黨支部牽頭會商,邀請企業和居民代表參與決策,最終由代表評估效果。去年園區職工提出“通勤難”問題后,僅用20天就協調開通定制通勤巴士。這種“快速響應——高效落地”的節奏,讓“提建議”從“試試看”變成了大家的“主動做”。
針對青年職工“怕麻煩、愛互動”的特點,中心還推出“建議換積分”激勵機制。職工提出的建議被采納后可累積積分,兌換園區健身房使用權、周邊商戶折扣等福利。目前已帶動青年自發組建運動、桌游等5個社群,從“被動提建議”轉向“主動議治理”。
科技賦新能:從“線下擺攤”到“云端議事”的升級之路
“之前在園區看到路燈不亮,隨手拍張照上傳‘云報事’小程序,第二天就有人來修了。”說起建議提交的便捷性,園區企業職工小張打開手機展示——這個由五根松社區聯動高投城資推廣的小程序,不僅能“隨手拍、即時傳”,還能實時查看處理進度,像“外賣訂單”一樣清晰透明。
在AI創新中心,“科技賦能”不是口號,而是融入建議征集全流程的實踐。除了“云報事”線上平臺,線下黨群服務中心470平方米的空間里,“需求收集二維碼”貼在議事區、自習角等青年常去的角落,掃描即可直達分類問卷;“青年議事廳”每月舉辦科技沙龍、職業培訓,把“議事”嵌入青年社交場景,2024年以來已通過這類活動收集到“增設 24 小時治安崗亭”“建設 5G 智慧健康工作室”等60余條建議,其中32條已轉化為具體項目。
這種“線上云建議+線下議事廳”的雙平臺模式,在本次游園會中進一步延伸。活動現場的宣傳展架清晰展示著建議處理全流程:從掃碼提交到分類流轉,從部門對接至結果反饋,每個環節都標注著“最長響應時限”。“我們不僅要讓大家愿意提建議,更要讓大家知道‘建議去了哪里、有沒有用’。” 五根松社區相關工作人員說,正是這種“透明化反饋”,讓居民參與的積極性越來越高。
共治繪藍圖:從“單個活動”到“常態治理”的示范意義
“建議在園區增設共享廚房”“希望社區多組織親子研學活動”……當天征集活動結束后,工作人員將建議分類整理。這些帶著“煙火氣”的訴求,將在3個工作日內進入“分級處置”流程。
從“被動等待訴求”到“主動設計場景”,從“單一部門辦理”到“多元協同共治”,五根松社區的探索正是成都高新區人民建議征集工作的縮影。在成都高新區黨工委社會工作部的指導下,這樣的“基層創新”已逐漸形成經驗:以黨建為引領,把準“需求脈”;以機制為保障,織密“服務網”;以科技為支撐,暢通“反饋鏈”。
夜幕降臨,游園會的兌獎區前仍有居民駐足。拿到“夏日清涼”禮包的青年小帥說:“邊玩邊提建議太給力了!社區能聽到我們年輕人的聲音必須點贊。” 而在AI創新中心黨群服務中心的后臺,新提交的建議正不斷更新——這場游園會的結束,恰是基層治理“共建共治共享”的新開始。
成都高新區黨工委社會工作部相關負責人表示,無論是游園會的“趣味征集”,還是日常的“常態收集”,成都高新區將始終圍繞“人民建議征集”這一核心,推動全區人民建議征集體系通過“活動聚人氣、機制保落地、科技提效率”,讓每一條民意都能被聽見、每一個訴求都有回應。這種“接地氣、有活力、見實效”的實踐,正讓人民建議征集成為基層治理的“源頭活水”。
文/程思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