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讓顏值逆襲、悄悄變美……近期,在互聯網平臺上,準大學生做整容整形成為熱點話題,割雙眼皮、隆鼻、打美容針等形形色色的醫美整形項目出現在青少年的暑假清單中。新京報記者從多位一線醫生處了解到,暑期確實存在青少年扎堆整容的情況,求美者呈現低齡化趨勢,不少準高中生也加入整容行列。亦有家長反映,因孩子想做醫美整形引發親子沖突。
未成年人是否可以整容或做醫美項目?青少年的“容貌焦慮”背后藏著怎樣的心理問題?新京報記者采訪了專業醫師以及一線中學心理教師,多方觀點認為,身心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過早地做醫美整形,不僅不符合生理成長規律,還容易陷入畸形的審美心態中。
暑期青少年扎堆整容,求美者呈現低齡化趨勢。圖/AI生成
青少年整容增多,有家庭因此引發親子矛盾
“侄女剛放假就聯系我咨詢北京的整形醫院,說自己嘴凸要做頜骨整形手術,態度強硬。這讓我非常震驚,我認為孩子的顏值很高了,沒想到她有這么大的容貌焦慮。”在北京工作的馬麗(化名)告訴記者,剛滿18歲的侄女今年剛參加完高考,平時喜歡在社交平臺上看博主們分享生活,越看越覺得自己面部有缺陷,說自己的臉側面看沒有下巴,想要整形。
馬麗提供的聊天記錄顯示,侄女原本想打玻尿酸做下巴填充,但看了社交平臺上美容博主的分享,覺得自身情況比較嚴重,需要去骨科醫院做“頜成型手術”,改善面部比例。“我說你越看這些(帖子)越焦慮,手術是有風險的,但勸不住。”馬麗抱怨說,侄女還在聊天中放下狠話,“大學四年攢錢也要做整形手術”。
新京報記者注意到,在社交平臺上發布的與整容整形相關的帖子中,雖然也有不少自稱骨科醫生、醫美博主的“勸退”的分享帖,但也有很多博主曬整容前后的對比照片,如嚴重的地包天經過手術變成了小下巴、顯得鼻梁更挺拔,下巴小的通過墊假體變成V臉,有些博主還會持續更新自己的整形日記,“小鳥嘴”“鼻基底凹陷”“山根起點低”“鼻頭肉感強”“鼻尖表現差”……在博主的“放大鏡”下,一些正常長相的臉被指出了很多缺陷。
根據央視報道,暑期青少年扎堆整容,最小的求美者才11歲。“我做去眼袋手術時,旁邊就有個小女孩在媽媽陪伴下做眼綜合手術。”家住北京市朝陽區的楊女士告訴記者,不久前她在八大處一家私人整形醫院做去眼袋項目時,看到有未成年人在父母的陪同下做醫美項目。
新京報記者注意到,2023年,中消協發布的一份消費者提醒中提到,根據《2022年醫美行業白皮書》公布的數據,20歲以下的消費者占比達11.12%。
“每年高考結束后,年輕的面診患者確實會增多,一般年齡在17到18歲,其中咨詢最多的項目是雙眼皮和隆鼻。”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整形外科行政副主任、博士生導師,中國整形美容協會鼻整形分會副會長安陽教授表示,未成年人、準成年人咨詢醫美整形項目如今已不算稀奇,甚至還有初中生前來咨詢,但正規醫院的醫生都不會建議未成年人做整容整形手術。
醫美知名博主洪紹霖博士長期專注于問題皮膚治療、皮膚抗衰老等醫療美容領域,也在做相關領域的科普工作。他坦言,當下確實求美者存在低齡化的情況,高中畢業的學生追求醫美整形的人較多,甚至不久前也有十五六歲的女生通過家長找到他,想通過注射醫美、整容整形調整下頜線。“女孩已經很漂亮了,但仍覺得自己下巴的輪廓線不是那么好看,但她這個年齡頜骨還在發育階段,我建議她不要過早地做干預。”洪紹霖說道。
過早整形整容不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
未成年人是否可以做整容整形等醫美項目?
從政策來看,根據我國《醫療美容服務管理辦法》規定,未滿18周歲的未成年人原則上不得實施非必要的醫療美容項目,如雙眼皮、隆鼻等。若因先天缺陷或外傷修復等必要情況需手術,需經監護人簽字同意,并由正規醫院嚴格評估。
今年5月25日,中國整形美容協會發布《減脂形體塑形中心規范化建設》《醫療美容從業人員執業規范》兩項核心團體標準,這兩項標準被稱為行業發展的指南針以及約束行業行為的緊箍咒。其中,《醫療美容從業人員執業規范》標準針對醫師、護理人員等四類從業主體,細化21項行為準則,明確提出從業人員行為規范,比如醫療美容咨詢人員不得作出表示功效、安全性及絕對化的斷言或保證,不得含有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內容,明確了“不得引導未成年人接受醫療美容服務”等內容。
“面部的生長發育有一個完整階段,面部的輪廓會持續地發生變化直到成年,不應該過早地干擾、變化。”洪紹霖從皮膚生長角度解釋,原則上講,青春期的痘印疤痕等問題可以尋求皮膚科治療,但超聲刀、熱瑪吉、超聲炮等項目都不是針對未成年人甚至年輕人的項目,過早焦慮沒有必要。
“未成年人還在生長發育階段,皮下膠原的生成和代謝是正向生長多、丟失少,骨骼和脂肪層也在調整階段,過早干預反而后期會出現問題,比如玻尿酸注射可以調整輪廓,打了之后當時好像好看,一年之后隨著皮下組織的生長,多打的則變成了累贅。”洪紹霖說道。
作為外科醫生,安陽表示,未成年人原則上不能做雙眼皮和隆鼻手術。一方面,鼻整形手術需要在鼻軟骨發育完全后才能實施。另一方面,從青少年健康角度出發,規定“未成年人原則上不得實施非必要的醫療美容項目”。當然也有特殊情況,比如有的孩子存在上瞼下垂,這屬于先天性畸形,不做手術會影響其學習和正常生活,這類情況則需要手術介入。“未成年人心智尚未成熟,面部仍處于生長發育階段,容貌還會發生變化。同時,做完整容整形手術的未成年人在群體中可能遭遇不可預測的評價,比如孩子之間的嘲笑和玩笑,這對他們的心理可能造成負面影響。”安陽進一步解釋道。
“醫美帶來的即刻沖擊還是比較大的,一定要看到治療后帶來的變化是什么,理性看待醫美整形。”洪紹霖強調,這涉及一個非常重要的醫療原則:“不可吸收、不可代謝的材料,長期都會出現問題”,比如某些假體填充材料時間長了會出現增生、肉芽和移位,“成年人時常會被一些概念夸大誤導,更何況未成年人和20來歲的年輕人。”洪紹霖和安陽均建議準大學生和未成年人,不要被博主、平臺帶偏,理智求美,遇到“容貌焦慮”問題要在正規醫療機構尋求正規醫生的建議。
“容貌焦慮”背后常涉及社交、親子問題
在追求健康與美的過程中,未成年人、準大學生產生“容貌焦慮”的根源何在?
安陽教授坦言,外科醫生雖然調整的是年輕人的外形,但背后或許是在解決他們的心理問題。他回憶起之前接診過的一名高一男孩,男孩稱如果不做隆鼻手術就無法回學校學習,家長拗不過只能陪同前來求醫。“未成年人不能做隆鼻手術,我們只能通過鼻部注射玻尿酸臨時改善其鼻部高度,讓患者盡快回到課堂。事實上,我們更多是在解決他的心理問題。有些未成年人患者可能只因同學的一句話,就對外貌產生了焦慮。”安陽無奈地說。
“青春期出現容貌焦慮是正常現象,因為這個年齡會出現發胖、長青春痘等現象,男孩會對身高產生擔憂,女生則是對胖瘦的擔憂,比如有的女生因為胸部發育大一些會含胸等,他們需要通過外形獲得外界認可和自我認同,畢竟顏值是第一印象,他們對容貌的在意遠勝于成年人。”北京交通大學附屬中學心理教研組組長李響也長期關注未成年人“容貌焦慮”這一現象。
她將有此類問題的青少年分為幾類,一類是想走藝術路線的學生;其次是想標新立異、與眾不同的孩子,他們在學習能力或其他特長方面沒有凸顯,便想在形象上追求獨一無二;第三是希望通過打耳釘、戴耳環、染頭發等行為吸引他人注意,讓自己看起來勇敢和特別。
李響認為,“容貌焦慮”的背后更多存在人際交往、親子關系等其他根源性問題。有個想做微整形的女孩讓李響印象深刻,這個女孩因此和父母產生了嚴重的分歧。在做心理干預時,她了解到,女孩覺得自己在閨蜜圈里是個“小透明”,朋友們都有才藝,讓她產生了挫敗感,希望通過微整形尋找同伴關系中的身份認同、自我價值和存在感,“做完心理干預后,媽媽的態度發生了積極改變,一起努力尋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親子矛盾開始緩和。”
對于容貌焦慮所產生的心理障礙,李響提到了心理學中的“體象障礙”理論。“體象障礙”的臨床解釋為:強迫性地認為自己身體的某些部分有嚴重的缺陷,而這些被感受到的缺陷通常是想象出來的,即便缺陷確實存在,其嚴重性也被夸大。
有“體象障礙”的人會采取特殊的方式來掩蓋或“修復”自認為的缺陷。比如有些孩子執著于身體上非常微小的不完美,有些得厭食癥的孩子,在外人看來已經是“紙片人”,但仍覺得自己胖和丑,對身體的感知發生了扭曲。“很多孩子在看整容整形醫生前是要做心理評估的,需要了解其心理動機。我非常擔心的是,一旦開始,孩子會形成整容依賴,整容給的正向反饋會帶來‘歸因扭曲’,讓他/她出現問題、稍不順心就想通過整容解決問題。”李響說道。
“如今的審美已逐步趨向自然和諧、符合東方審美的‘媽生臉’和‘自然美’,這才是大家追求的重點。”安陽認為,很多孩子要求整容可能與叛逆行為有關,他還強調:“從正規醫院的角度來講,每做一臺手術都要反復與當事人及其家長溝通交流,如果父母和孩子之間存在分歧和矛盾,醫生是不會同意做手術的。”
“當孩子提出想整容時,先了解孩子背后的深層原因、疏通關系。”李響建議青少年家長審視自身問題,善于發掘孩子的能力和優勢,建立其對自我身份的認同,用開闊和多維的視角自我評價,切忌說過多與容貌相關的話題。“有些家長可能會對孩子說‘你都胖成這樣了就別再吃了’,發朋友圈時給孩子P圖,這些行為可能會讓孩子走心。”
新京報記者 劉洋
編輯 繆晨霞
校對 趙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