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做父母的都想把最好的給孩子。但大部分的父母都是無權無勢無財的普通人,我們能夠給予孩子的最珍貴的財富是什么呢?
在若蘭媽咪看來,莫過于情緒穩定,不為已發生的“壞事”內耗或者消耗別人。發生壞事,第一時間想辦法補救和處理善后!這是我的父母教給我的,我也會教給我的孩子。
父母情緒穩定能讓孩子在充滿安全感的氛圍中成長,形成積極自我認知。研究顯示,情緒穩定的父母傳遞的平靜氛圍,會讓孩子更敢于探索世界,并建立抗挫折能力。孩子通過觀察父母學習情緒處理方式。若父母遇事冷靜分析,孩子會模仿這種理性模式;反之,父母情緒失控可能讓孩子陷入焦慮或自我否定。
舉一個生活中很常見的例子:孩子不小心損壞了一件很貴重的物品,這時候父母會怎么做?
很多家長的第一反應都是很生氣,指責甚至打罵孩子。我家寶爸亦如此。因為他從小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的。婆婆是一個情緒很不穩定,脾氣急躁的人,而我家寶爸小時候比較調皮,即便他是不小心弄壞的,而且這個物品原本并不值錢,可一旦“壞了”,立馬就變得“身價百倍”了,似乎損壞了它,是一件罪大惡極的事情。婆婆會立即對他一通打罵,罰跪罰站,要求他認錯。哪怕事情都過去很久了,還要時不時的翻出來再嘮叨一番。
比如,寶爸曾經不小心把一只洋瓷碗掉地上,摔壞了一塊釉子,只是難看了些,并不影響使用。那只普通的洋瓷碗在婆婆嘴里一下子就變成了傳統工藝純手工制作的,那上釉的技術和質量,可不是現在的那些劣質品能比的,現在可買不到質量那么好的洋瓷碗了。雖然那個摔爛了的碗每次都是寶爸用,但婆婆只要看到那只碗,就要嘮叨一句“好好的碗,都讓你給打爛了”。
但是,我恰恰相反。不論這個物品本身價值有多大,我都只會提醒孩子以后要仔細謹慎,而不會因為已經損壞的物品指責孩子。這也是我從小的家庭環境造成的。我的父母,尤其是父親,情緒特別穩定,從來不會因為已經發生了的壞事發脾氣,指責打罵孩子,而是第一時間看這件事有沒有補救的余地,即便補救不了了,也會趕緊想著怎么去處理善后。等一切都處理好了,再和孩子討論怎么避免類似的事情發生,或者事情發生了,應該怎么做,才能把損失控制到最小。
我是出生在農村的80后。那時候農村很多家庭都養牛,用來耕地,半大的孩子,放假的時候會幫忙放牛。我11歲那年夏天,在放牛的時候,牛滾下山坡,摔死了。那時候我已經11歲了,知道耕牛對莊稼人有多重要,也知道一頭牛大概值多少錢(那頭牛是一年多之前,花了2600塊錢買的小牛犢),所以牛滾下山坡的第一時間,我就跟著往山下跑。
同伴們告訴了老爸。老爸趕到現場,第一時間先安慰嚇壞了的我,然后才看了一下旁邊已經奄奄一息的牛,就領著我回家了?;丶抑螅习肿尷蠇屜葯z查一下,我身上有沒有被荊棘、栆刺劃傷(山坡上刺很多,夏天穿的單衣),把刺挑一下,擦點藥,再煮一碗大棗雞蛋湯,給我壓壓驚。
老媽一邊檢查我有沒有受傷,一邊嘟囔著“闖了禍,不打她,還給她煮雞蛋吃”,老爸說:她闖啥禍了?牛是坡陡天干地滑,失了蹄自己滾下去的,又不是她給推下去的。我爹(我爺爺)前年也放滾了一頭牛(我放滾的那頭牛就是爺爺把家里原來的那頭放滾之后買的),是不是也該打一頓?
老媽說“我就說一下,也沒真打她呀”,老爸說“你打她干啥?你沒看她都嚇成啥了,你不趕緊去給她煮湯壓壓驚,你還嚇唬她?!?/p>
老媽看我腿上被刺劃了幾道,倒也不要緊,就嘟囔著去煮湯了,老爸說“別嘟囔了,再嘟囔,已經摔死的牛也活不過來了。我去找幾個人,把牛抬到大路上,***(肉販子)開車上來拉,你給燒點開水,送到路口上去”。
從始至終,老爸沒有指責過我半句,而是先安撫了我,然后去處理善后。就連老媽的嘟囔,老爸也駁了回去。老爸的態度很明確:第一,這件事的發生,并不是我有意造成的,不應該說是我闖了禍;第二,事情已經發生了,你生氣也沒有用;第三,抓緊時間處理善后才是正事。
我很佩服老爸,一個種了一輩子地的莊稼人,能夠有這樣的思維認知。老媽雖然因為這件事損失比較大(2600買的牛犢,養了一年多,摔死后的牛肉賣了640塊錢,那是九幾年的時候。),嘟囔了幾句,但也是先檢查我有沒有受傷,然后給我煮湯壓驚,最后去協助老爸處理善后。
那是那天上午發生的事情。中午太陽很曬的時候,老爸還在跑上跑下處理賣牛肉的事情,老媽在給幫忙抬牛的人做飯。也許是因為天太熱了,人就容易犯困,也許是我確實受到了驚嚇,精神狀態不太好。在老爸老媽忙前忙后的時候,我竟然躺在涼席上睡著了。老爸老媽也沒叫醒我,讓我美美地睡了一下午的午覺。
到了晚上,一家人都睡在院子里納涼。我大概是因為中午睡了一覺,沒有那么困了,加上天熱,翻過來翻過去,就是睡不安穩。老爸還讓老媽去看看,我是不是嚇到了,做噩夢,睡不踏實,還是跑下山的時候被刺劃傷了,或者跑得太急摔跤了,扭傷了、碰到哪里了,身上不舒服,才會不停地翻騰。
老爸老媽還都安慰我說他們沒有要責怪我的意思,讓我不要害怕。俗話說“家有萬貫,血財(活物)不算”,這件事情不是我的責任,讓我不要有心理負擔。我再三強調我好好的,老爸老媽也再三確認我沒事,這件事才告一段落。
從小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我也從來不會因為已經發生的不好的事情內耗。不論這個件物品原本價值如何,這件事造成的損失有多大,事情已經發生了,再多的指責,抱怨,生氣,并不會讓你的損失減小一絲一毫,反而可能引發更大的損失。就像老爸說的,已經摔死了的牛,活不回來了。我原本已受到驚嚇,老媽再說要打我,是有可能真的嚇壞我甚至留下心理陰影的。
當然,不去糾結已經造成的損失,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把心思精力用在補救、善后上面。牛已經摔死了,活不過來了,這是既成事實,糾結無益,抓緊時間聯系肉販子,找人把牛抬去賣了,多少還能挽回一點損失。我(孩子)在這件事中受到了驚嚇,要及時安撫,壓驚。
我真的非常幸運,擁有這樣明智的父母。他們都是老實巴交的農民,無權無勢無錢,卻擁有這樣珍貴的品質,給了我這樣好的成長環境,也養成了從不為已發生的“壞事”內耗的性格!這是他們給予我的最珍貴的禮物!
什么樣的父母,什么樣的家庭環境,就會養出什么樣的孩子。情緒不穩定的父母,總是習慣用情緒宣泄代替解決問題,例如孩子弄臟衣服,簡單說“換下來洗就好”,而非上升到“你從來不讓人省心”。這類指責會讓孩子陷入“災難化思維”,消耗心理能量。
當發生了不好的事情,孩子記住的不是父母講的大道理,而是他們面對壓力時是否保持鎮定。過去錯誤或未來焦慮都是內耗源?!鞍l生壞事立刻處理善后”,正是打破內耗循環的關鍵。正如心理學研究揭示:父母情緒穩定的家庭,相當于為孩子建造了一座“心理燈塔”。這份財富無需金錢或權勢,卻足以讓孩子在人生風浪中始終看得見溫暖與方向。
非常幸運的是,我有一對情緒穩定的父母。發生不好的事情,他們從來不會亂發脾氣,而是第一時間想辦法補救和處理善后,養成了我不為已發生的壞事內耗的性格。我也會用同樣的方式對待我的孩子,讓她養成同樣的品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