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逆風翻盤,為觀眾帶來了一場火爆的“音綜盛世”,每逢周五,節目話題就會鋪滿熱搜。來到2025年,如何挖掘新面孔、制造新話題,形成新討論,為音樂再上一分,是所有人關心的話題,也是節目組努力的方向。但事實卻是,節目組的選人壓力在逐年增大。這個長達十季的IP,不僅挖掘出大量優秀的歌手,也幾乎呈現了華語音樂最好的碰撞,孫楠、劉歡和那英這樣的華語樂壇“扛把子”,已不止一次出現在節目中。在“直播”這樣高強度模式的加成下,敢來這個舞臺展現實力的歌手越來越少,而如果依舊請已經參過賽的實力唱將們,又很難給觀眾新意。
《歌手2025》的歌手們既要面對現場和云端聽審的“審判”,還要面臨“全民投票圍觀”的直觀反饋,音樂不再是一個圈層的狂歡,而是沖破界限,讓所有關心音樂的人都能夠參與其中。這就意味著,歌手需要拿出頂級唱功征服觀眾,更要用唱商感染更多人。
節目的賽制也非一成不變,而是根據觀眾的反饋不斷調整,比如節目組發起“返場機制”,讓優秀的歌手可以繼續為觀眾帶來好作品。如果說“淘汰”的結果能直接刺激觀眾的感官神經,那么在第十一期,返場歌手搭配兩位揭榜歌手的加入,也將節目的淘汰率與懸念感同時拉至頂端。
單依純翻唱的《李白》就是一個典型案例,一句瘋魔的“如何呢,又能怎”洗腦整個互聯網。傳統的音樂人會保持固有的評價體系,但觀眾的反應又證明,這就是屬于Z世代的玩法,帶著鮮明的個性只做自己,并不把對唱功和改編的評價當做唯一的標準。就像音樂博主呆若木一評價的那樣:解構整個規則,整頓競技音綜本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