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在非洲,一首《團結就是力量》在6000名工人中回蕩。
滿臉汗水、皮膚黝黑的埃塞俄比亞青年,站在一座現代化工廠里,合唱著這首中國人耳熟能詳的紅歌,歌聲嘹亮、整齊劃一。
● 圖片來源:央視紀錄片《輝煌中國》
那一刻,這個世界上最不發達國家之一,突然有了希望的回音。
很多人不明白:為什么是這首歌?為什么在這里唱?而所有的答案,都指向同一個中國人。
他叫張華榮,華堅集團 董事長——一個把鞋子賣到全世界的“中國女鞋教父”。
● 張華榮
如今,他更是被埃塞俄比亞人尊稱為“埃塞俄比亞工業之父”,用行動將數萬非洲人從“地獄”中拉了出來,讓他們第一次相信:團結,真的可以改變命運。
01 逆境中崛起
張華榮從沒想過,自己有一天會被非洲人稱為“改變命運的人”。
更沒想到,自己做出的鞋子,能被穿在美國、歐洲、非洲各地女人的腳上。
那些他曾經連名字都念不順的國際大牌——Coach、Gucci、Guess,如今卻紛紛向他下單。
可這樣一個“中國女鞋教父”,只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家孩子。
1958年,張華榮出生在江西南昌縣麻丘鎮厚溪村,一家人靠種田度日。
那時候全國鬧糧荒,張華榮喝的是米湯,吃的是野菜,連溫飽都成問題。
家里實在供不起他讀書,初中沒讀幾天,就不得不輟學回家干農活。
他不服氣。窮不是錯,但一輩子窮,就太不甘心了。
他20歲當兵,23歲復員回鄉,先后干過木工、補鍋匠、油漆匠,擺過小攤,販過菜籽,只為擺脫種田的命運。
● 1978年,張華榮(前排中)參軍前與家人合影留念
張華榮只有一個想法:“我要讓家人過得好一點”。
就是這個樸素的目標,成為了他一生拼命向前的驅動力。
1983年,張華榮靠販賣菜籽賺了幾百元,這在當時是一筆不小的財富。
次年,他敏銳地嗅到商機,跑到浙江販鞋回江西賣,積累了第一桶金。
但他不滿足于倒買倒賣,覺得來回販鞋太麻煩,不如自己做。
1984年下半年,他和家人東拼西湊了4000元,買了3臺縫紉機,雇了8個農村婦女,辦起了“南昌縣麻丘厚溪青春鞋帽廠”。
這家小作坊每天生產20多雙“北京布鞋”,在江西國營鞋廠林立的環境中,成為第一家“吃螃蟹”的民營鞋廠。
● 創業初期的南昌麻丘厚溪青春鞋帽廠
創業初期,靠一股子倔勁和對獨立的渴望,張華榮硬生生闖出了一條路。
到1991年,他的“南昌華榮鞋廠”已有200多人,資本超百萬,完成了原始積累。
一場誘人的機遇,也在這時擺在他面前。
02 化危難為機遇
1992年,一個自稱來自香港的臺灣商人找到張華榮,提出合作成立“江西華堅有限公司”。
“華”取自張華榮的名字,“堅”來自對方。
兩人一拍即合,張華榮滿懷期待地投入資金,購置機器、擴建廠房。
然而很快發現,對方既不出資,也不帶訂單,純屬空手套白狼。
工廠規模擴大到560人,占地5000平方米,卻沒有訂單支撐。
● 華堅集團
到1994年,張華榮虧得一塌糊涂,債臺高筑。
供應商堵門,工人三個月沒發工資,張華榮蹲在贛江邊抽悶煙,差點跳下去。
“那時覺得,自己就像鞋底的一塊廢料,毫無價值。”
可家庭的責任感,像一記重錘,把他拉回現實。
他撿起老本行,通過江西輕工業公司接外貿訂單,重新做外銷。
這次,他更加謹慎、更加嚴格:每一單都親自把關質量、價格和交期,不允許有絲毫馬虎。
兩年的時間,他又重新賺回了大筆資金。
這場危機讓他學會了謹慎,也讓“華堅”這個被“騙”出來的名字,成了他日后征戰商海的旗幟。
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點燃了全國的創業熱潮。
東莞鞋業飛速發展,張華榮決定南下廣東,帶著幾十萬元和80名江西老鄉闖蕩東莞。
他盤下一家倒閉的臺資鞋廠,成立了東莞華堅鞋業有限公司,專注女鞋代工(OEM)。
這一步,堪稱他人生的轉折點。
在江西他們做的是布鞋,東莞要的卻是女鞋。
初來乍到,華堅缺乏管理人才,訂單不穩,全靠張華榮奔走打拼,仍是難以為繼,負債累累。
1997年底,張華榮的生活陷入絕境,甚至想逃往俄羅斯。
他打定主意——倒臺了就去坐牢,或跳樓自殺,一了百了。
可在此之前,他還要帶領華堅再拼一把。
就在這時,機遇悄悄降臨。
世界著名的鞋業貿易商派諾蒙找到張華榮,第一筆就開出30萬雙的大訂單,欲扶植華堅打破臺灣企業壟斷。
這筆訂單拯救了華堅。
憑借過硬的品質,優化生產,承接國際品牌訂單,華堅逐步成長為全球中高檔女鞋制造龍頭。
● 特朗普女兒伊萬卡旗下女鞋品牌就是華堅鞋廠代工的
2002年,張華榮響應國家“中部崛起”戰略,將產業回遷贛州。投資5億元建設贛州華堅國際鞋城,設立24條生產線,吸納1.3萬名員工,其中380人為殘疾人。
● 贛州華堅國際鞋城
他設立“殘疾人自強班”,為殘障人士提供就業機會,推動產業升級,建立世界鞋業總部基地,吸引200多家企業入駐。
到2008年,鞋城年產量1000萬雙,被譽為“中國女鞋教父”的張華榮,也真正站上了行業巔峰。
在中國的成功是張華榮的輝煌起點,2011年,埃塞俄比亞總理的一句話,讓張華榮有了更宏大的愿景。
03 非洲開新篇
2011年,時任埃塞俄比亞總理梅萊斯訪問東莞,邀請張華榮等企業家赴埃塞俄比亞投資。
但當地工業基礎極其薄弱,原材料多需從中國運來,運輸成本高昂,多數企業放棄,唯獨張華榮懷揣著推動中埃合作的信念,決定冒險一試。
梅萊斯真誠地表示:“我們會傾全國之力幫助你,一起解決這個問題。”
三次會面、一次兩小時的晚餐后,張華榮看到埃塞俄比亞的廉價勞動力和豐富皮革資源,更看到當地人對幸福生活的渴望。
張華榮深受感動,決定賭一把:“不成功,損失我們能承受;成功,就開辟一條新路。”
放眼望去,這里47%的男性和31%的女性都是文盲,大量的女性和兒童穿著破衣爛衫,連基本生活都得不到保障。
窮苦、困頓、饑餓,幾乎與張華榮的過去如出一轍。
他們極其期待華堅入駐,為埃塞俄比亞提供大量就業崗位。
張華榮放出豪言:“10年內在埃塞俄比亞投資20億美元興建戰略基地,帶動10萬個就業崗位!”
2012年,他響應“一帶一路”倡議,投資32億美元建設華堅國際輕工業城,占地137公頃,計劃每年創造20億美元的出口收入,帶動中國制鞋業集體“走出去”。
● 埃塞俄比亞華堅國際輕工業城
華堅投產三個月后,當地鞋類出口貿易額就翻了一番,皮革出口增長57%。
到2014年,工廠實現了1500萬元人民幣利潤,也創造了非洲最窮的國家之一制造世界頂級美國女鞋的奇跡。
● 圖片來源:華堅集團官網
在華堅落地之前,埃塞俄比亞的制造業幾乎是一片空白——工業產值占GDP不到5%,基礎設施薄弱,大量年輕人失業,靠農業和援助過活。
最重要的是,工人效率低下,許多企業看過之后搖頭離去,而張華榮卻毅然留下,成為第一個將完整制鞋產業鏈帶入埃塞俄比亞的中國企業家。
為了建廠,他幾乎把所有國內利潤再次投進非洲,歷時數月協調通關、運輸、選址與招工;為了適應當地文化,他專門設立培訓班,請中國技術骨干手把手教埃塞俄比亞工人如何裁皮、縫合、檢驗。
最初的幾個月,鞋子的合格率低得可怕,有時一條流水線做一整天,只能出一兩雙合格品。
● 埃塞俄比亞工人的“效率只有中國工人的一半甚至更低”
但張華榮沒有抱怨,更沒有撤退,而是堅持改工藝、做培訓、提效率。
為此,他親自駐扎在工廠,與工人一起吃飯,開早會,甚至在深夜和管理團隊逐條分析產線問題,確保每個環節都能落地。
● 張華榮與工人一起吃飯
漸漸地,效率上來了,質量穩定了,訂單也多了起來。
當地人第一次在自家土地上看到“出口美國”的高級女鞋,第一次在工廠里拿到可以養家糊口的工資,從前連溫飽都難以保證的埃塞俄比亞工人,第一次對“工業”有了真實的認知。
● 在埃塞俄比亞,一名普通制鞋工人的起薪約為40-50美元每月。
不僅如此,張華榮還幫助當地政府制定勞工標準、改進基礎設施,帶動了整個皮革、物流、機械維修等多個相關行業的發展,直接和間接提供了數萬個就業崗位。
正是這種“授人以漁”的深度參與,讓埃塞俄比亞政府意識到,這不僅是一家企業在投資,而是一個產業、一個體系在重塑國家未來。
2017年,埃塞俄比亞政府鄭重授予張華榮“埃塞俄比亞工業之父”稱號。
這已經不僅僅是一種榮譽,而是來自一個國家的崇高致敬。
同年,央視紀錄片《輝煌中國》也聚焦了張華榮和華堅的非洲故事。
影片中,上千名非洲工人齊聲合唱《團結就是力量》,一時間在國內外引起了極大的反響。
在那個西方媒體對中國企業普遍持懷疑和批判態度的時期,華堅卻難得獲得了多家西方媒體的肯定,被譽為“中國改變對非洲投資方式”的典范。
張華榮的工廠讓埃塞俄比亞工人臉上綻放笑容,宛如上世紀90年代東莞的工廠場景。
“我可以這樣說,他就是我們第二個爸爸。”一位當地員工如是說。
● 圖片來源:央視紀錄片《輝煌中國》
04 一條跨越非洲的中國路
張華榮的全球化視野不止于埃塞俄比亞。
2024年9月,肯尼亞內閣首席部長兼外長穆達瓦迪與張華榮會面,探討進一步布局非洲市場。
● 穆達瓦迪與張華榮
張華榮提出“中國產業,非洲制造,全球市場”的戰略,計劃到2030年解決非洲10萬就業崗位。
如今,坐落于埃塞俄比亞奧羅米亞洲的華堅國際輕工業園,已逐步發展為一個集“生產制造、物流倉儲、人才培訓、生活配套”于一體的綜合性園區。
園區不僅承載華堅集團的制鞋主業,更吸引了來自中國的服裝、電子、五金、新能源等多個領域的企業入駐,形成了跨行業的中國產業集群。
目前園區內已有超過20家中國企業落地,是中國在非洲最早、規模最大、功能最齊全的民營輕工業平臺之一。
預計未來5年,入駐企業將突破100家,帶動10萬以上就業崗位,為埃塞俄比亞打造“非洲制造”的新標簽。
在埃塞俄比亞深耕幾十年,張華榮發現,當地的問題遠不止是缺工作。很多工人上下班靠走路,城市連像樣的公交都沒有,更別說電動車了。
可他也看出來,非洲陽光強,電費便宜,其實特別適合搞新能源。
這些年,華堅已經有了一套成熟的基礎設施,中國新能源汽車這幾年技術成熟,價格也壓下來了。
于是,他決定干一票大的:讓中國的新能源車,也在非洲扎下根來。
2024年11月,張華榮拿到了埃塞俄比亞發給外資企業的第一張新能源汽車進口牌照,興奮到一整夜睡不著覺。
對他來說,這不只是賣車那么簡單,而是中國新能源車正式開進非洲大陸的重要一步。
張華榮沒打算只當個“中間商”,而是要把整個新能源的產業鏈都帶到非洲來。
車在哪裝、去哪修、電從哪來、怎么充,他都想好了。組裝廠就設在輕工業園區,旁邊還要建充電樁、儲能站,連售后維修點也要一起配好,構建一個“從組裝到銷售、從配套到服務”的全鏈條新能源生態系統。
● 埃塞俄比亞總理阿比·艾哈邁德·阿里(右)試駕華堅汽車。
今年4月,華堅和中國廣汽集團簽了合作協議,拿下廣汽品牌在埃塞俄比亞的總代理。
一個月,廣汽的“AION Y”純電動車就開進了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成為第一批進入非洲市場的中國智能電動車。
接下來,不光是廣汽,可能還有更多中國車企會通過華堅這個平臺,把中國制造真正開到非洲人的生活里。
從穿在腳下的鞋,到跑在路上的車,張華榮一步一步,把一門小生意,做成了一條改變非洲、聯通世界的中國路。
張華榮的故事,遠不止商業成功的數字。
他提筆寫下的“為社會而生存,為行業而努力”,不僅是華堅的靈魂,也是他對自己的最高要求。
在全球經濟充滿不確定性的今天,真正的企業家,不僅要抓住機遇,還要創造機遇;不僅要追求利潤,還要為社會帶來價值。
華堅的未來,仍在張華榮的運籌帷幄中繼續延伸。
從東莞到贛州,再到非洲,他的征途未有窮期。文/吳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