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陳琳輝 趙苑旨)“雪花手其實是一種病”的話題近日登上熱搜,引起網友熱議。有網友曬出掌心散布的雪花狀斑點,有的像撒了鹽粒,有的如地圖邊界,評論區瞬間被“我也有”的驚呼淹沒。“雪花手”究竟是健康警報還是虛驚一場?
網友曬出“雪花手”。揚子晚報圖
7月22日,來自皮膚科、血液科和中醫科的多位醫生告訴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雪花手”并非獨立疾病名稱,而是一個癥狀的描述,其背后可能對應多種生理或病理狀態。
多數“雪花手”屬正常生理反應。比如在寒冷的環境下,手部血管收縮就會導致皮膚變白;突然進入溫暖環境,血管又會擴張,從而出現紅色的斑點,但這個現象會很快消失。湖北省中醫院血液病科主任陳斌在接受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采訪時說,“雪花手”還可能與情緒波動有關,交感神經受到刺激,血管隨之收縮、舒張,也會出現紅斑。
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三人民醫院治未病科吳長汶教授補充道,符合以下特征的均屬生理性反應,無需治療:誘因明確(突遇冷熱、局部受壓);持續時間短(數分鐘至數小時自退);無伴隨癥狀(無痛癢脫屑)。病理性者若白斑擴大、伴瘙癢水皰、片狀紅斑及乏力黃疸,或合并發熱咽痛等,需排查白癜風、濕疹、肝掌、手足口病等,應及時就診。
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皮膚科主任醫師胡云峰說,“馬歇爾-懷特綜合征”(占部分案例)容易與“雪花手”混淆,其表現為血管功能調節異常,但無健康危害。若將“雪花手”直接等同于“馬歇爾-懷特綜合征”等具體疾病,容易引發“是否需緊急治療”的恐慌。
“但是還是要警惕一些疾病,比如雷諾氏病。”陳斌提醒,該病是一種由血管神經功能紊亂引發的小動脈痙攣,多繼發于風濕免疫性疾病,會出現手掌或者手指部分蒼白甚至發紫的癥狀。還有手部的濕疹,也可能導致紅斑丘疹,在沒有破損的時候很容易被誤認為“雪花手”。需要注意區分的是肝硬化患者的手掌變化。肝硬化有一個癥狀,俗稱“肝掌”,表現為手掌大魚際和小魚際部位顏色發紅,按壓后變蒼白。出現以上癥狀,要及時就醫檢查。
“雪花手”其實和體質還有一定關系。吳長汶表示,“雪花手”是臟腑功能失調的外在表現。氣血兩虛或血虛風燥者常見于女性(尤其產后、經量多者)、節食者、久病體弱者;陰虛內熱或血燥者多見于熬夜者、更年期女性、慢性發熱病患者;脾虛濕蘊者多為嗜生冷肥甘、久坐少動者;肝郁氣滯或兼血瘀者常見于高壓職場人群、情志抑郁者。日常注重保暖保濕及針對性體質調理可改善,若斑點惡化或伴皮損,需中西醫結合排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