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倫比亞大學一紙處分通告,在紐約徹底炸了鍋——近80名抗議以色列襲擊加沙的學生,或被停學一兩年,或直接被開除,甚至有人到手的學位都被硬生生撤銷。校方嘴上說著“維護校園秩序”,可這層遮羞布一扯,露出來的全是白宮主導的政治清算:特朗普政府正掄著“反猶”的大棒,在全美校園里瘋狂追殺支持巴勒斯坦的聲音。
這絕非臨時起意。學生組織CUAD直接掀了底牌:今年3月,特朗普政府一口咬定哥大“反猶氛圍濃厚”,二話不說砍了4億美元聯邦撥款。大學哪扛得住這種釜底抽薪?為了把錢撈回來,校領導與白宮做了場赤裸裸的交易:哥大必須讓親以色列的“反誹謗聯盟”(ADL)當“監工”,必須采納“反以色列=反猶”的爭議定義,而最狠的一條是——必須把抗議學生當祭品交出去。
操盤這場交易的,正是白宮副幕僚長斯蒂芬·米勒。這個曾搞出“穆斯林禁令”、在美墨邊境制造“骨肉分離”慘劇的極右翼推手,聯手哥大代理校長希普曼,把本應公正的學生紀律委員會改成了“定罪流水線”:學生代表被踢出局,教師的監督權被徹底架空。所謂的“程序正義”?早成了沒人當真的笑話。學生們挨整,根本不是因為有什么暴力行為,純粹是他們的政治立場踩了權力的紅線。
極具諷刺的是,就在特朗普在國內對親巴勒斯坦的學生重拳出擊時,他對以色列的態度卻突然“變臉”。加沙百年教堂被炸成廢墟、敘利亞邊境遭襲后,特朗普急吼吼給內塔尼亞胡打電話,要求其“立即糾錯”;白宮發言人還補刀稱“總統痛恨加沙的殺戮”。這套左右互搏的操作,徹底暴露了特朗普政府的多重困局:
其一,人道災難已燒穿美國的臉皮。加沙5.7萬條生命消逝,其中一半是孩子;百萬兒童餓得形同骷髏的照片在全球瘋傳。特朗普自吹是“唯一推動援助的人”,可這根本掩蓋不了美國政府攔不住屠殺的真相。美國的道義招牌,早碎成了渣。
其二,和平方案一頭撞上南墻。美國精心設計的“分階段停火”計劃徹底崩盤:哈馬斯咬死“只有永久停戰才放人”,以色列則吼著“哈馬斯先繳槍”。7月24日的卡塔爾會場,美以代表直接掀桌走人,痛罵哈馬斯“沒誠意”——這場外交慘敗,簡直是啪啪打臉。
其三,拴不住的“瘋狗”盟友。以色列轟炸敘利亞,嘴上宣稱是“保護少數族群”,美國官員私下里卻罵這是“瘋子行徑”。內塔尼亞胡一邊吃著美國的“救濟糧”,一邊喊著“徹底消滅哈馬斯”,白宮的地緣棋局,早已下得稀碎。
既然如此,為何還要對哥大學生往死里整?答案就兩個字:投名狀。把校園抗議扣上“反猶暴亂”的帽子,再包裝成“國家安全威脅”,特朗普就能向基督教福音派和猶太金主遞上“效忠書”。中東外交玩不轉?在國內鎮壓“異端”成本最低、見效最快!校園里的拳頭,成了掩蓋外交無能的遮羞布。
更狠的是,哥大事件照出了美國霸權根基的裂縫:
金磚國家已集體掀桌。巴西、南非領銜,在聯合國狂轟美國縱容以色列的“系統性暴力”。他們戳穿了美國支持的加沙難民“強制遷移”計劃——也就是俗稱的“特朗普方案”——分明就是種族清洗!
美元大棒突然失靈。美國威脅對巴西鋼鐵加稅50%,可金磚國家反手就加速推進本幣結算、自建支付系統。當昔日霸主只剩制裁這一招,而新興力量扛起道義大旗,權力的天平早已悄悄傾斜。
哥倫比亞大學巴特勒圖書館的鎮壓燈光下,那80張處分通知書,根本就是政治交易的價目表——一張學生證,換一筆聯邦款;一次學術自由的低頭,喂飽一口霸權焦慮的怪獸。
特朗普一邊打電話叫以色列“克制”,一邊在國內校園揮起政治狼牙棒——這荒誕的雙標,把最后一塊遮羞布撕得精光。加沙廢墟下的平民,美國校園里的青年理想,在這場權力賭局里,全成了能隨便丟棄的籌碼。
歷史早已警告:當一個帝國開始害怕思想的火花,把校園變成精神的牢籠,它的喪鐘就已經敲響。金磚國家在加沙議題上抱團的影子,中東談判桌上美以代表摔門而去的背影,還有哥大學生郵件里那句刷屏的誓言——“我們看見了,我們記錄了,我們絕不退縮!”——全都在給這記警鐘添上帶血的新注腳。壓得住聲音?壓不住星火!更壓不住燎原的怒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